联系我们 加入收藏
 
年期检索 高级检索
33
投稿指南
编写指南
论文模板
作者常见问题
 
审稿政策
审稿常见问题
 
编委审稿流程
编委审稿常见问题
    友情链接
友情链接
更多....  
 
农业生物技术学报  2007年 15卷 3期  刊出日期:2007-05-25
 
研究论文
江西青岚湖五种淡水蚌遗传多样性的微卫星DNA分析
Microsatellite DNA analysis of genetic diversity in five freshwater mussels in Qinglan Lake, Jiangxi Province
魏开建 姬伟 张桂蓉
2007, 15(3): 0-  | doi:  |  Full text (HTML) (1 KB)  |   PDF   (0 KB)  ( 228 )
摘要
利用北美Epioblasma capsaeformis(蚌科)和中欧Margaritifera margaritifera L.(珍珠蚌科)两种淡水双壳类的20对微卫星引物对江西青岚湖五种淡水蚌群体进行了PCR扩增,筛选出8对多态性较高的引物,并用这8个微卫星座位分别对三角帆蚌、褶纹冠蚌、洞穴丽蚌、射线裂脊蚌和中国尖嵴蚌五种蚌类群体进行了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不同蚌类群体的平均等位基因数为2.8750~4.000,平均观测杂合度(HO)为0.4417~0.6333,平均期望杂合度(HE)为0.4430~0.5706,平均多态信息含量(PIC)为0.368~0.498,五个群体表现出较高的遗传多样性。有多个座位在不同蚌类群体中偏离哈代-温伯格平衡。五种蚌类群体间的遗传距离在0.6228与1.4724之间,三角帆蚌和褶纹冠蚌之间的遗传距离最大,射线裂脊蚌和洞穴丽蚌之间的遗传距离最小。
瓜叶菊热胁迫下的基因差异表达
Differential Gene Expression under heat stress in Senecio × hybridus
于晓英 卢向阳
2007, 15(3): 0-  | doi:  |  Full text (HTML) (1 KB)  |   PDF   (0 KB)  ( 207 )
摘要
应用mRNA差异显示技术(DDRT-PCR) 对瓜叶菊离体筛选获得的耐热变异体N1-2-1及其母株N1在热胁迫下的基因差异表达进行分析。结果显示:从40对引物中共扩增出1419条,筛选到100条在热胁迫下耐热变异体N1-2-1和母株N1间差异明显的基因片段,差异率为7.2%,其中有41条差异片段来自N1-2-1,其中有6个经过Northern杂交验证只在N1-2-1中表达而在母株N1中不表达的差异片段,进一步克隆测序和数据库比对分析表明:有2个分别与马铃薯和水稻热胁迫时产生的应答反应有关,有一个与花色素苷转酰基酶有关,另外3个(DF2、 DF5、DF6)未发现蛋白质同源序列,推测为新的cDNA片段。
水旱稻根基粗、千粒重主效QTL近等基因系的构建及鉴评
Development and evaluation of the near-isogenic lines for QTLs of basal root thickness and 1000-grain-weight in lowland and upland rice
刘立峰 张洪亮 穆平 曲延英 李自超
2007, 15(3): 0-  | doi:  |  Full text (HTML) (1 KB)  |   PDF   (0 KB)  ( 218 )
摘要
近等基因系的选育是分子遗传图谱构建、数量性状基因定位及分子标记辅助育种的重要基础之一。本文利用分子标记辅助目标性状QTL前景选择及恢复轮回亲本基因组的背景选择,再结合表型选择获得了定位在水稻4号、6号染色体上根基粗、千粒重2个主效QTL的近等基因系。其中有9个系入选旱田根基粗主效QTL brt4.1的近等基因系,根基粗的表型值为1.07~1.16mm,较轮回亲本越富提高6.11%~15.18%,平均遗传背景恢复率达97.22%;千粒重主效QTL的近等基因系有11个系入选,千粒重的表型值为21.25~26.25g,较轮回亲本越富的增幅为7.05%~32.16%,平均遗传背景恢复率为95.97%。另外,本文还就分子标记辅助近等基因系选育中背景选择标记数的确定、基于QTL-NILs的基因克隆等进行了讨论。
加强Psy基因表达和通过RNAi抑制Lcy基因表达的载体构建
Construction of expression vector for enhancing the expression of the Psy gene and restraining the expression of Lcy gene
万群
2007, 15(3): 0-  | doi:  |  Full text (HTML) (1 KB)  |   PDF   (0 KB)  ( 227 )
摘要
通过基因工程手段加强八氢番茄红素合成酶(Psy)基因的表达和通过RNAi抑制番茄红素β-环化酶(Lcy)基因(该基因是调控番茄红素转化为其他类胡萝卜素的主要的基因)的表达是培育高番茄红素品种的重要手段之一。根据GenBank中拟南芥的Psy基因序列(NM-121729),通过聚合酶链式反应(PCR)从拟南芥的cDNA中扩增出了长1296的Psy基因。根据GenBank中番茄的Lcy基因序列(X86452)和Pds启动子序列(U46919)分别设计特异引物从番茄中扩增出了Lcy基因的高度保守的长302bp的DNA片段和长1790的Pds启动子片段。根据RNAi的原理,将Lcy基因的长302bp的DNA片段以正反两个方向通过一段内含子序列连接在一起形成RNAi片段插入到抗Kan的pVCT2020的表达载体中,并通过具有果实特异性特点的启动子——八氢番茄红素去饱和酶基因(Pds)启动子控制该干扰片段的表达,同时将Psy基因在Pds启动子调控下插入到同一载体中,从而构建成了能同时加强Psy基因的表达和抑制Lcy基因表达的植物表达载体。
小麦抗穗发芽酶反应生化标记选择法研究
Study on the New Selecting Method of Polyphenol Oxidase Pigmentation to Increase Wheat Pre-harvest Sprouting Resistance Ability
王凤宝 董立峰
2007, 15(3): 0-  | doi:  |  Full text (HTML) (1 KB)  |   PDF   (0 KB)  ( 179 )
摘要
以穗发芽抗性不同的小麦品种(系)及不同杂交组合的F2为试材,用邻苯二酚作底物进行多酚氧化酶生化染色标记,对小麦抗穗发芽酶反应标记选择法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种子染色标记的最佳条件是:0.125%的邻苯二酚溶液,在气温18~25℃条件下浸种10~15min,覆膜保湿酶反应4~6h,晒干后进行比色分级。对不同色级的种子进行抗穗发芽、酚酶活性鉴定,表明小麦穗发芽率与酶反应生化标记后的种子色级存在极显著的正相关,生化标记后颜色越深的材料越不抗穗发芽,不染色或染色浅的低酚酶活性种子则具有较强的抗穗发芽性。用该法成功选育出抗穗发芽小麦新品种宝麦8号(冀审麦2004012号)。
山羊卵母细胞无血清体外成熟培养研究
In Vitro Serum-free Maturation Culture of Goat Oocytes
王国华 刘凤军 权富生 赵明涛 张玉玲
2007, 15(3): 0-  | doi:  |  Full text (HTML) (1 KB)  |   PDF   (0 KB)  ( 209 )
摘要
摘要:为了研究无血清培养系统对山羊卵母细胞体外成熟及孤雌激活胚胎早期发育力的影响,分别以0.3% BSA(m/v)、1% PVA(m/v)、1% ITS(v/v)代替成熟培养液中FBS,以添加5% FBS的OM为对照组,对来源于屠宰场的COCs进行体外培养。成熟率PVA添加组(50.00%),显著低于FBS组(83.23%)(P﹤0.01),BSA组(71.19%)和ITS组(76.79%)与FBS组无显著差异(P>0.05);成熟卵母细胞用离子霉素联合6-DMAP激活,在SOFaa中进行孤雌胚培养,BSA、PVA、ITS及 FBS各组的卵裂率依次为61.90%、46.97%、79.07%和83.58%,囊胚率分别为25.00%、19.70%、55.81%和60.45%。实验结果指出:在OM基础培养液中添加BSA或PVA卵母细胞的成熟率明显低于添加FBS,且卵裂率和囊胚发育率也低于对照组(P<0.05或 P<0.01);添加ITS,卵母细胞成熟率虽低于对照组,但孤雌胚卵裂率和囊胚发育率与对照组接近(P>0.05)。结论:以ITS代替FBS,可以用于山羊卵母细胞体外成熟培养。
番茄ACO基因的克隆及其RNAi对乙烯产量的抑制
Cloning of ACO Gene and Inhibition of Ethylene Production with RNAi in tomato
陈银华
2007, 15(3): 0-  | doi:  |  Full text (HTML) (1 KB)  |   PDF   (0 KB)  ( 221 )
摘要
筛选番茄幼苗cDNA文库获得与番茄抗性相关的克隆E11,设计引物,利用RT-PCR方法从受到病原浸染的番茄叶片中获得长1018 bp的候选片段,同源性分析发现该片段与其他作物上已发表的ACO基因序列高度同源:同源率从83%~99%,推断该基因为番茄ACO基因家族的新成员。在此基础上,用BP克隆的方法构建该基因的RNA干涉(RNAi)载体pD311,对番茄进行遗传转化,获得卡那霉素抗性植株27棵,分子检测证实外源片段成功导入其中番茄基因组中。对获得的转基因植株的乙烯生成量测定结果表明,RNAi结构的导入大大抑制了内源ACO基因的表达,从而导致乙烯的生成大大降低。
禾长蠕孢菌菌种的紫外诱变改良和除草活性评价
张建萍 李春光 余柳青
2007, 15(3): 0-  | doi:  |  Full text (HTML) (1 KB)  |   PDF   (0 KB)  ( 219 )
摘要
为进一步提高稗草生防潜力菌HGE的杀草活性,本文采用紫外诱变的方法对该菌种进行改良,经筛选获得一株适合液体发酵的突变菌株M1。与出发菌株HGE菌落为墨绿色相比,突变株M1菌落呈灰白色至白色,表现出明显差异,并且M1生长速度快,其发酵液对稗草根芽的抑制效果均优于出发菌株HGE。连续7次传代培养发现M1仍具有良好的遗传稳定性。采用RAPD-PCR方法对出发菌株和突变菌株M1同时进行PCR扩增,结果表明突变菌株的遗传物质已经发生了改变。同时对其液体发酵工艺进行了研究,初步确定了最佳发酵工艺。采用3号培养基,初始pH值为7,发酵温度为24℃,150r/min振荡培养6d的发酵方案,突变菌株M1菌丝体产量最高,达14.37g/L。液体培养获得毒素的最佳发酵工艺为:4号培养基,初始pH值为7,发酵温度为26℃,静置培养14d。
H5N1型禽流感病毒血凝素HA1蛋白在苏云金芽胞杆菌细胞表面的展示及其免疫原性
Display of H5N1 Avian Influenza Virus Haemagglutinin HA1 on Bacillus thuringiensis Cell Surface and Its Immunogenicity for Mice
孙明
2007, 15(3): 0-  | doi:  |  Full text (HTML) (1 KB)  |   PDF   (0 KB)  ( 210 )
摘要
利用苏云金芽胞杆菌S-层蛋白CTC表面展示系统研究在细胞表面展示H5N1型禽流感病毒HA1蛋白的可行性及其免疫原性,为研制既安全有效又能常温长期保藏和运输的禽流感口服基因工程疫苗奠定基础。用部分ha1基因(ha1p)代替S-层蛋白ctc基因中部且位于表面锚定序列slh下游的片段,构建了融合基因ctc-ha1p和 csa-ctc-ha1p;利用电脉冲转化法将含融合基因的重组质粒转入苏云金芽胞杆菌无质粒突变株BMB171中,获得了重组菌株BCCH(含ctc-ha1p,并导入一个载有协助细胞表面展示的csaAB操纵子的质粒)和CH(含csa-ctc-ha1p)。通过血凝和血凝抑制试验以及小鼠免疫学实验证实,2个重组菌株均成功地在细胞表面展示了重组HA1蛋白并具有一定的特异性和免疫原性,其中,CH的效果强于BCCH,说明csa-ctc-ha1p这种融合基因的构建方式更胜一筹。研究结果表明,苏云金芽胞杆菌S-层蛋白CTC表面展示系统可用来研制禽流感口服疫苗。
猪水肿毒素A亚基基因表达产物的生物学特性及抗体ELISA检测方法研究
Studying on Bio-characteristics of Expression Product of Shiga-like Toxin IIe A Subunit gene and ELISA Test
赵战勤 张建民 卢顺 何华 吴斌 金梅林 陈焕春
2007, 15(3): 0-  | doi:  |  Full text (HTML) (1 KB)  |   PDF   (0 KB)  ( 239 )
摘要
通过TMpred生物学软件分析猪水肿毒素(SLT-IIe) A亚基蛋白质结构并设计引物、构建表达质粒使基因片段获得可溶性表达。SDS-PAGE和Western-blotting分析表明,表达产物具有可溶性从而主要存在于裂解上清液,易于纯化且具有良好免疫学活性。生物学毒性试验表明该可溶性蛋白不能致死小白鼠,也不具有Vero细胞毒性。体外细胞毒性中和试验表明表达产物的兔抗血清能高效中和SLT-IIe(中和度90.4℅)。在小鼠免疫保护力试验中,表达产物作为免疫原不能提供任何保护力。以表达产物为抗原建立的检测SLT-IIe抗体的间接ELISA方法具有良好的特异性、敏感性和稳定性,可用于临床猪水肿病的诊断。
mChIL-18/ mChIFN-α融合蛋白基因克隆及其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
Fusion protein gene cloning of chicken interleukin-18 and chicken interferon-alpha and construction of its prokaryotic expression vector
陈红英 李新生 夏平安 杨明凡 王学斌 崔保安
2007, 15(3): 0-  | doi:  |  Full text (HTML) (1 KB)  |   PDF   (0 KB)  ( 230 )
摘要
肠毒素性大肠杆菌mSTⅠ-linker-LTB融合蛋白基因工程菌的构建及免疫保护试验
Construction of Recombinant Strain Expressing mSTⅠ-linker-LTB Fused Protein of Enterotoxigenic Esherichia coli and Its Immuonoprotection Test
倪艳秀
2007, 15(3): 0-  | doi:  |  Full text (HTML) (1 KB)  |   PDF   (0 KB)  ( 323 )
摘要
用分子生物学方法拼接成肠毒素性大肠杆菌(ETEC)mSTⅠ-linker-LTB融合基因,并定向克隆到pET32a(+)中,转化宿主菌BL21(DE3)。重组菌经1mM IPTG诱导,在30℃下,5h时表达产物(分子量约为37KD)达到高峰,表达量约占菌体总蛋白30%。表达产物主要存在包涵体中,经Western blot鉴定呈阳性。乳鼠胃内接种试验证明,融合蛋白无野生型STⅠ的生物毒性。将融合蛋白与矿物油乳化后免疫ICR小鼠,对K88、K99、987P和F41的保护率分别为83.3%、100%、66.7%和66.7%。
日本血吸虫SjIR3基因的克隆、表达和免疫保护力研究
Cloning,Expression and Immunization in Mice of Sjir3
伍小松 黄复深 郝知友 袁鑫 邱元
2007, 15(3): 0-  | doi:  |  Full text (HTML) (1 KB)  |   PDF   (0 KB)  ( 237 )
摘要
鉴定SjIR3诱导小鼠抗攻击感染的免疫保护力。根据GenBank中的SjIR3(AY251481)序列设计特异性引物一对,以日本血吸虫cDNA文库为模板PCR扩增SjIR3基因,利用网上生物信息资源对SjIR3基因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常规方法构建重组质粒pET-32a(+)/SjIR3,转化E.coliLB21,IPTG诱导表达重组蛋白SjIR3(rSjIR3),并利用SDS-PAGE及western-blot进行鉴定分析。动物保护试验用动物为昆明小鼠(雌性,20g),44只,随机分4组,每组11只:A组和B组为对照组,分别接种PBS和FCA;C组和D组为试验组,分别于背部多点注射接种50µg rSjIR3和50µg rSjIR3+FCA,免疫程序为0-2-4-8周。末次免疫后2 wK,每只小鼠攻击40±1条尾蚴,45天后剖杀,冲虫,计数减虫率和减卵率。免疫前和感染前尾静脉采血,ELISA检测IgG抗体水平。结果表明SjIR3 PCR扩增产物约为900bp,与GenBank 中的SjIR3(AY251481)100%的同源,为一跨膜蛋白,具有PS50204和SSF69572两个模体(Domain),为泛素样蛋白激酶家族。动物保护试验表明rSjIR3及rSjIR3+FCA免疫小鼠,可诱导产生26.63%、36.38%的减虫率和34.79%、44.09%的减卵率。结论:rSjIR3可诱导小鼠产生部分抗攻击感染的免疫保护力。
β-肾上腺素受体激动剂莱克多巴胺兔单克隆抗体的制备(英文)
Production of a Rabbit Monoclonal Antibody forβ-Adrenergic Agonist Ractopamine Detection
张建群 郑晓冬 杨扬 张铭 裘霁
2007, 15(3): 0-  | doi:  |  Full text (HTML) (1 KB)  |   PDF   (0 KB)  ( 224 )
摘要
本文制备了一种针对β-肾上腺素受体激动剂莱克多巴胺(Ractopamine)的兔单克隆抗体。以BSA和OVA为载体蛋白,合成的莱克多巴胺-BSA作为免疫抗原。选用WHB黑眼大白兔为免疫动物,将免疫的兔脾细胞和240E骨髓瘤细胞杂交获得杂交瘤细胞。细胞株A3-2-6产生的上清被用于进一步的免疫分析,其IC50值为4.09ng/ml,线性范围在0.1~100ng/ml之间,与莱克多巴胺具有类似结构的β-肾上腺素受体激动剂如克伦特罗,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苯氧丙酚胺,沙丁胺醇和多巴胺都没有交叉反应性。总之,本实验获得了一种较高特异性的莱克多巴胺兔单克隆抗体。
HSP70及HSP70 mRNA在热应激肉鸡组织中的定位
The localizations of HSP70 and HSP70 mRNA in the tissues of heat stressed broilers
孙培明 刘雨田 王清华 王志亮 鲍恩东
2007, 15(3): 0-  | doi:  |  Full text (HTML) (1 KB)  |   PDF   (0 KB)  ( 249 )
摘要
利用间接法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和RNA探针原位杂交技术,研究了HSP70 及HSP70 mRNA在热应激6 h处理肉鸡心脏、肝脏、肺脏、肾脏、脾脏、胸腺和法氏囊等组织中的分布。结果显示,热应激6 h时HSP70 mRNA主要分布在肉鸡肝脏和肺脏中的血管壁及其周围,心肌纤维也有少量阳性信号,而脾脏、法氏囊和胸腺等组织未检出现阳性信号;热应激6 h时HSP70主要分布在所检肉鸡各种组织的血管壁。提示HSP70与热应激肉鸡心血管系统具有相关性,可能与心血管系统的功能和损伤有关。
兔出血症病毒RT-PCR检测方法的建立及应用
Establishment and Application of RT-PCR Test for Rabbit Hemorrhagic Disease Virus
王芳
2007, 15(3): 0-  | doi:  |  Full text (HTML) (1 KB)  |   PDF   (0 KB)  ( 298 )
摘要
摘要:按照GenBank上公布的兔出血症病毒(RHDV)基因序列设计一对引物,以RHDV发病兔的新鲜肝为材料,提取总RNA,进行cDNA的合成和PCR扩增,结果能扩增出与预期的269bp大小一致的片段,该产物序列与公布的RHDV基因序列有95.8%~98.5%的同源性,表明已成功建立了RHDV RT-PCR检测方法。用该方法和血凝实验(HA)对兔出血症发病兔各组织脏器进行检测,结果表明,发病死亡兔各脏器中,HA检测阳性的病料为肝脏、肾脏、脾脏、血液、肺;RT-PCR检测除粪便外,其它均为阳性,其敏感性是HA的4×104倍。RT-PCR方法检测RHDV敏感度高、特异性强、重复性好,不仅可用于RHD临床诊断和流行病学调查,而且在兔肉等兔类产品的检疫方面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用核酸探针检测鸡脏器及羽毛囊中禽呼肠孤病毒
Detection of avian reovirus in chicken tissues and feather tips by dot blot with Dig-lableled DNA probe
王蕾 崔治中 孙爱军 郭桂杰
2007, 15(3): 0-  | doi:  |  Full text (HTML) (1 KB)  |   PDF   (0 KB)  ( 264 )
摘要
摘要:用地高辛标记禽呼肠孤病毒(ARV)S1基因中编码σ3蛋白的基因片段作为核酸探针,在斑点分子杂交中可检测到1.6pg的ARV RNA。利用该核酸探针,通过检测鸡羽毛囊及体内病毒繁殖情况,比较研究了 ARV感染后在鸡体内及鸡群中的传播动态。结果显示,ARV感染后在24小时时就可侵染大部分器官,并且很快传播到同群未攻毒的鸡中。羽毛囊中的病毒检出率与鸡内脏器官中病毒的检出率一致。该研究证明用核酸探针检测鸡羽毛囊中ARV的方法检测ARV的感染与流行情况,具有灵敏、特异性高,操作方便的特点,尤其适用于大量样品的同时检测。
成年鲁西牛肌内前脂肪细胞的分离培养
Isolation and culture of intramuscular preadipocyte from Luxi adult cattle
万荣
2007, 15(3): 0-  | doi:  |  Full text (HTML) (1 KB)  |   PDF   (0 KB)  ( 362 )
摘要
建立牛肌内前脂肪细胞体外培养方法,旨在更深入地研究组成肌肉内脂肪组织的肌内前脂肪细胞的增殖分化特性及其影响因素。选取来自成年育肥鲁西黄牛第6与第7肋骨间的肌肉内脂肪组织,利用Ⅰ型胶原酶消化法分离获得牛肌内前脂肪细胞。培养出的细胞成分均一,增殖旺盛,分化率高,经形态学动态变化观察、生长曲线、油红O脂肪染色提取法及对胰岛素和地塞米松反应的测定,证明是功能活跃的前脂肪细胞,并在体外重现了其增殖分化过程,同时经染色体核型分析证明体外培养的细胞倍性正常,可以用于后续研究。本试验成功分离得到了成年育肥牛肌内前脂肪细胞,这为下一步研究肌内脂肪的沉积机制,改善牛肉品质奠定了基础。
Prd29A启动子在小麦中的诱导表达活性及大肠杆菌海藻糖合成酶基因的转化
Activity of inducible expression of Prd29A promoter in wheat and transformation of Escherichia coli trehalose-6-phosphate synthase gene
刘根齐 康旭升 刘立科 侯宁 戴秀玉 刘春光
2007, 15(3): 0-  | doi:  |  Full text (HTML) (1 KB)  |   PDF   (0 KB)  ( 234 )
摘要
以gus基因为报告基因,通过瞬时表达测定了Prd29A诱导型启动子在小麦愈伤组织中的诱导表达活性。结果表明,Prd29A-gus基因的表达水平可在不同浓度NaCl盐的胁迫条件下得到显著提高。由此证实,Prd29A启动子在小麦中具有较强的诱导表达活性。在此基础上,将Prd29A诱导型启动子驱动下的大肠杆菌海藻糖合成酶基因(otsA)采用花粉管途径导入目的小麦品系,经PCR筛选、Southern鉴定及转化后代海藻糖含量的测定,获得了一批otsA转基因植株及株系,为进一步选育耐盐抗旱的转基因小麦新品系奠定了基础.
毛白杨叶绿体基因启动子和终止子的克隆及其功能鉴定
Cloning and Functional Identification of the Promoters and Terminator from Populus tomentosa Chloroplast genes
胡赞民 张发云 尹维波
2007, 15(3): 0-  | doi:  |  Full text (HTML) (1 KB)  |   PDF   (0 KB)  ( 233 )
摘要
摘 要:从毛白杨(Populus tomentosa)无性系植株组培苗中提取基因组总DNA,通过合成3对特异性引物,用PCR的方法扩增了包含psbA基因启动子、终止子和16S rRNA基因启动子的叶绿体DNA序列。用BLAST及DNAMAN对克隆序列进行了分析,并结合前人的研究工作,确定了两个启动子Prrn、PpsbA的-35区、-10区以及翻译调控序列等重要调控序列元件和终止子的“TAA”序列。并在序列分析的基础上合成新的引物,准确克隆了毛白杨的叶绿体16S rRNA基因启动子Prrn、psbA基因启动子PpsbA及其终止子TpsbA。利用叶绿体基因启动子的原核表达特性,分别用启动子Prrn(其后添加rbcL基因的RBS序列)和PpsbA及终止子TpsbA分别构建了GFP基因的原核表达载体pSGmT、pPGmT,并以T7启动子为对照构建了GFP基因的原核表达载体pETGm,进行了初步的原核表达实验,检测结果表明:克隆到的叶绿体基因启动子和终止子是有生物学功能的,在大肠杆菌BL21中呈组成型表达,同时还证明了RBS序列在基因表达中的重要性。
构建脱水反应元件(DRE)报告子以用于小叶杨DRE转录因子的克隆
The Construction of Dehydration-responsive Element (DRE) Reporter Yeast for the Screening of DRE-binding Transcription Factors From Tree Plant Populus simonii
韩素英 齐力旺
2007, 15(3): 0-  | doi:  |  Full text (HTML) (1 KB)  |   PDF   (0 KB)  ( 255 )
摘要
许多诱导型基因的表达均受特定的转录因子和顺式元件调控,脱水反应元件(Dehydration-Responsive Element,DRE)对植物的抗旱和抗低温基因的表达调控具有重要作用。拟南芥等草本植物的特异性结合DRE转录因子已有所研究,但木本植物中能够特异性识别DRE的转录因子尚未见报道。酵母单杂交技术是发现序列特异性DRE结合转录因子的一种很有效的方法。而获得含有DRE顺式元件的报告酵母菌株是应用酵母单杂交技术研究树木来源的DRE结合转录因子的前提。本文通过基因合成构建含有DRE顺式元件的报告酵母菌株,初步研究表明该报告酵母菌株可以用于研究与寻找木本植物DRE结合转录因子,为通过基因工程手段改善树木抗逆性研究奠定了科学基础。
水稻rbcs基因启动子的克隆及结构功能分析
Cloning and Functional Analysis of the Regulative Sequence of Rice rbcS Gene
黄海群 林拥军
2007, 15(3): 0-  | doi:  |  Full text (HTML) (1 KB)  |   PDF   (0 KB)  ( 241 )
摘要
利用PCR法克隆了水稻日本晴来源的核酮糖-1、5-二磷酸羧化酶小亚基基因(rbcS)5’上游调控区,命名为Posrbcs。将Posrbcs与gus基因融合,并通过农杆菌介导转入水稻中。对转基因水稻植株中GUS活性进行定性与定量分析,结果表明,Posrbcs启动子可驱动gus基因在转基因水稻植株的叶片、叶鞘、茎杆及颖壳中特异性表达,在胚乳中不表达。然后构建不同长度片断的Posrbcs的5’端缺失体,分别与gus构建融合基因,转入水稻中。对转基因植株GUS活性定量分析结果显示, Posrbcs片段愈短,GUS活性愈低;进一步的光诱导试验结果显示,光能明显提高gus基因表达活性,并且随着Posrbcs片段缩短,Posrbcs中的I box、GT1结合位点、GATA box、T box 等光诱导相关元件的缺失会造成在不同时间段的光诱导活性降低以及光诱导表达时间后移。凝胶阻滞试验证实Posrbcs序列中的这些光诱导相关元件有相应的核蛋白的结合。
DIG和碱性磷酸酶标记cDNA探针检测番木瓜PRSV的比较
Comparison of Digoxgenin Labeling and AlkPhos Direct Labeling cDNA probes Detection Methods for Papaya Ringspot Virus(PRSV)
姜玲
2007, 15(3): 0-  | doi:  |  Full text (HTML) (1 KB)  |   PDF   (0 KB)  ( 258 )
摘要
利用地高辛(DIG)标记和碱性磷酸酶直接标记的cDNA探针核酸分子杂交及RT-PCR方法对番木瓜环斑病毒(PRSV)进行了检测。根据Genebank发表的PRSV中国Sm株系的外壳蛋白基因序列,设计特异引物,以美中红(Carica papaya L. cv. Meizhonghong )带病样品的RNA为模板进行RT-PCR扩增反应,将其目的cDNA片段克隆到pGEM-T easy 质粒载体上,并测序。以重组质粒作模板,用PCR-DIG标记方法制备cDNA探针,另一种非放射性探针是经凝胶电泳分离、纯化cDNA片段,用碱性磷酸酶直接进行标记。结果表明,(1)美中红No.2序列与中国优势株系Sm的同源性为94.7%;(2) DIG标记的三种cDNA探针(861bp,455bp和215bp)对样品的总RNA检测结果是一致的, 且861bp的探针杂交斑点最为清晰,上述核酸杂交结果与RT-PCR检测结果相符, 核酸分子杂交检测的灵敏度和特异性能满足常规检测的需要;(3)碱性磷酸酶直接标记861bp的cDNA探针可进行PRSV的斑点杂交检测,而455bp的cDNA片段用碱性磷酸酶直接标记时,不能获得有效的杂交结果;(4)本试验还用DIG标记探针对叶脉进行了印迹杂交检测,结果与RT-PCR检测结果相符。
棉铃虫核型多角体病毒ORF27基因的表达和细胞内定位
Expression of the open reading frame 27 of Helicoverpa armigera single nucleocapsid nucleopolyhedrovirus in Escherichia coli and cell localization
刘艳荷 徐海君 张传溪
2007, 15(3): 0-  | doi:  |  Full text (HTML) (1 KB)  |   PDF   (0 KB)  ( 260 )
摘要
棉铃虫核型多角体病毒(HaSNPV)ORF27编码区全长768bp,编码255个氨基酸残基组成的多肽,预计分子量29.5kD。PCR扩增获得该基因,克隆到融合表达载体pGEX-4t-2中,表达蛋白分子量55.5kD,表达量约占细菌总蛋白的9.2%。割胶透析法纯化融合蛋白,免疫家兔制备多克隆抗体。再把该基因插入到转移载体pFastBacHTb,转化大肠杆菌DH10Bac感受态细胞,构建重组病毒;提取病毒基因组DNA,在Lipofectin介导下转染昆虫细胞Tn-5B1-4。表达蛋白分子量为32kD,表达量约占细胞总蛋白的2.9%。将ORF27在昆虫细胞中表达产物固定,免疫电镜法确定表达蛋白主要存在于细胞的细胞质中。ORF27基因表达及在细胞内定位为其进一步研究提供了基础。
β-葡聚糖酶的热稳定性改造及酶学性质分析
Improving the thermostability of β-glucanase and analyzing the enzyme properties of mutants
张秀艳 何国庆
2007, 15(3): 0-  | doi:  |  Full text (HTML) (1 KB)  |   PDF   (0 KB)  ( 326 )
摘要
为了获得热稳定性有所提高的β-葡聚糖酶,本研究利用定向进化技术对β-葡聚糖酶基因进行改造,并对野生酶和突变酶的酶学性质进行研究。结果获得了两株热稳定性有所提高的突变体,分别命名为EGs1和EGs2;酶学性质分析结果显示:与野生酶相比,EGs1和EGs2突变酶的Tm值分别提高了3℃和5℃,达到了65.5℃和67.5℃;突变酶的最适反应温度也提高了5℃,达到了60℃;两个突变酶对地衣多糖的水解能力分别被提高28%和降低21.6%;对地衣多糖的亲和力未见改变;野生酶和EGs1突变酶的最适pH值为6.5,而EGs2突变酶的最适pH值为7.0;野生型和突变型-葡聚糖酶都有较宽的pH稳定范围,在pH 6.0-8.5的范围内放置48小时,仍保持80%以上的酶活力;遗传稳定性检验结果表明突变株的遗传稳定性良好。这一结果说明了定向进化在改善酶性质方面是比较有效的策略。
宇佐美曲霉木聚糖酶基因在大肠杆菌中的表达
Expression of Aspergillus usamii Xylanase Gene (xyn II) in Escherichia coli
周晨妍 白剑宇 邬敏辰
2007, 15(3): 0-  | doi:  |  Full text (HTML) (1 KB)  |   PDF   (0 KB)  ( 252 )
摘要
在已知宇佐美曲霉E001菌株木聚糖酶Xyn II cDNA序列(Genbank登录号为DQ114485)的基础上,合成1对引物(含 EcoR I和Sal I酶切位点),以重组质粒pUCm-T-xyn II为模板,扩增得到编码Xyn II成熟肽的cDNA片段(555 bp)。将其与表达质粒pET-28a连接,构建了重组表达质粒pET-28a-xyn II,转化E. coli BL21-CodonPlus(DE3)-RIL,获得重组工程菌B21/xyn II。经IPTG诱导表达,木聚糖酶的比酶活力最高可达35.6 U/mg。最后采用金属Ni2+螯和层析柱对所表达的木聚糖酶进行纯化,达到了电泳纯。重组表达的木聚糖酶最适温度为45℃,最适pH值为4.6。
生物技术动态
绵羊产肉性能主效基因及QTL的研究进展
Progress on major genes or quantitative trait locus(QTL) for carcass trait in sheep
任航行
2007, 15(3): 0-  | doi:  |  Full text (HTML) (1 KB)  |   PDF   (0 KB)  ( 281 )
摘要
绵羊的产肉性能受某些控制肌肉生长发育的主效基因或QTL(数量性状位点)的影响,对这些相关基因的研究成为近年来遗传学家和动物育种学家研究的热点。本文就近年来国内、外对控制绵羊肉用性状的主效基因或QTL的研究现状进行了概括总结,对当前相关研究领域存在的问题给出了拟解决的方法,并提出了一些自己的见解。
转基因羊研究进展
Progress in Transgenic Sheep
崔文涛 靳二辉 李奎
2007, 15(3): 0-  | doi:  |  Full text (HTML) (1 KB)  |   PDF   (0 KB)  ( 225 )
摘要
转基因动物已成为当今生命科学发展的热点,其中转基因羊的研究又是转基因动物中较为活跃的领域。自1985年用显微注射法获得了第1只转基因羊以来,随后有关转基因羊获得成功及取得突破的相关报道逐渐增多;同时转基因羊的研制目的也从当初的转基因育种逐渐倾向于乳腺生物反应器,并亦取得显著成效。本文就此作一简要综述。
研究简报
牛活体采卵技术研究
Reserch On Ovum Pick-up in Bovine
麻柱
2007, 15(3): 0-  | doi:  |  Full text (HTML) (1 KB)  |   PDF   (0 KB)  ( 226 )
摘要
通过对奶牛活体采卵(Ovum Pick-up,OPU)技术(B超导引法)进行研究,探讨了不同采卵负压、不同采卵间隔以及采卵前FSH处理对OPU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110mmHg负压采卵效果较好,每头次可以获得6.9枚卵母细胞,回收率为66.03%,优质卵母细胞率为68.84%;以2次/w的采卵间隔进行OPU,每头次获卵5.29±1.19枚,回收率68.65±4.19%,平均2次/w比1次/w、1次/2w可获得更多的卵母细胞;OPU前对供体牛用FSH处理,每头次获卵数12.36±2.39枚,优质卵母细胞率75.19%,与未处理组差异显著。
两个罗非鱼杂交组合亲本群体与子一代的AFLP分析
AFLP analysis of two tilapia hybridization combinations and their hybrids F1
周远扬
2007, 15(3): 0-  | doi:  |  Full text (HTML) (1 KB)  |   PDF   (0 KB)  ( 261 )
摘要
运用AFLP指纹技术分别对尼罗罗非鱼和奥利亚罗非鱼及它们的杂交子一代、橙色莫桑比克罗非鱼和荷那龙罗非鱼及它们的杂交子一代的遗传结构进行分析。从90对选扩引物组合中筛选出8对进行PCR扩增,8对引物组合共检出250个扩增位点(片段大小100~500bp)。每一个体的每对引物扩增条带数在20~47之间。群体内遗传相似度从高到低依次为:奥利亚罗非鱼(0.913),尼罗罗非鱼(0.871),荷那龙罗非鱼(0.829)和橙色莫桑比克罗非鱼(0.784)。奥利亚罗非鱼和尼罗罗非鱼间的遗传相似度是0.811,遗传距离为0.189;奥利亚罗非鱼和尼罗罗非鱼与杂交子一代的遗传距离分别为0.165、0.142。橙色莫桑比克罗非鱼和荷那龙罗非鱼间的遗传相似度0.756,遗传距离为0.244;橙色莫桑比克罗非鱼和荷那龙罗非鱼与杂交子一代的遗传距离分别为 0.148、0.162。引物组合E-AGG/M-CTT在尼罗罗非鱼、E-ACA/M-CAC在尼奥鱼中扩增出差异的DNA片段,可作为区分奥利亚罗非鱼和尼罗罗非鱼与杂交子一代的分子标记。
造血器官机能障碍对家蚕存活性能的影响
Change of the survival properties of silkworm after hemopoietic organs being damaged
屠振力 施美星
2007, 15(3): 0-  | doi:  |  Full text (HTML) (1 KB)  |   PDF   (0 KB)  ( 238 )
摘要
为了研究造血器官机能障碍后家蚕免疫机能的变化,用重离子射线局部照射家蚕幼虫的造血器官,调查了造血器官机能障碍后不同饲料饲养条件下家蚕的体重、血淋巴中多酚氧化酶的活性、添食苏云金杆菌后的生存率及大肠杆菌注射后在体内诱导产生的应急蛋白质量的变化。结果表明:造血器官机能障碍后,血淋巴中多酚氧化酶的活性减弱,大肠杆菌注射后在体内诱导产生的应急蛋白质量显著减少,添食苏云金杆菌后的家蚕生存率明显下降;用桑叶饲养时5龄的体重几乎没有增加,而用无菌的人工饲料饲养时体重增加与对照蚕的差异不显著。由此得出结论:家蚕造血器官受到破坏后,引起由血球参与的细胞性反应和体内抗菌蛋白质参与的液性反应减弱,最终导致机体的免疫机能下降;而通过清洁饲养可以改善由造血器官机能障碍所带来的影响。
小金海棠Fe(II)转运蛋白基因在拟南芥突变体中的功能互补研究
Functional Analysis of Fe(II)transporter gene MxIrt1 in Arabidopsis Mutant irt1-1
沈迎春 王忆 孔瑾 李天忠 许雪峰 韩振海
2007, 15(3): 0-  | doi:  |  Full text (HTML) (1 KB)  |   PDF   (0 KB)  ( 223 )
摘要
MxIrt1基因是从小金海棠(Malus xiaojinensis Cheng et Jiang)中克隆得到的Fe(II)转运蛋白基因,具有“ZIP基因家族”的保守功能域,推测该基因与苹果中铁的转运吸收有关。本研究构建MxIrt1基因的植物表达载体pCWIrt,通过农杆菌介导转化拟南芥IRT1突变体irt1-1。GUS染色以及Southern杂交检测结果显示,MxIrt1基因已经整合到拟南芥基因组中。在缺铁胁迫条件下,转基因植株提高了突变体irt1-1的耐缺铁能力,表明MxIrt1基因参与了铁的吸收。
镰刀菌rDNA ITS区 RFLPs分析
RFLPs Analysis In The Region of rDNA ITS of Fusarium
张宝俊 王建明 郭明霞 张家榕
2007, 15(3): 0-  | doi:  |  Full text (HTML) (1 KB)  |   PDF   (0 KB)  ( 270 )
摘要
本实验采用PCR-RFLP技术分析了镰刀菌菌种间的多态性。运用SDS碱裂解法抽提了采自于山西省不同地区的11株镰刀菌(Fusarium)基因组DNA,并用一对特异性引物对其rDNA ITS区段进行扩增,选用4种限制性内切酶(TaqⅠ AluⅠ HaeⅢ EcoRⅠ)酶切PCR扩增产物,共得到16条多态性片段,其中特异性条带8条,分子量大约在70-900bp之间。利用NTSYS-PC(2.1)软件包分析各菌株间的DNA限制性片段多态性,总共可以分为5大组,与传统分类一致,说明该方法可以用于镰刀菌菌株间的多态性分析。
产角蛋白酶芽孢菌YYW-1的鉴定及产酶性质分析
游银伟 尤升波 岳寿松
2007, 15(3): 0-  | doi:  |  Full text (HTML) (1 KB)  |   PDF   (0 KB)  ( 220 )
摘要
从羽毛废弃物中筛选出一株高效降解羽毛、产角蛋白酶的革兰氏阳性芽孢杆菌YYW-1,根据形态学特征、生理生化特征、生长特征和16S rDNA序列特征(GenBank接受号:DQ017585)将其鉴定为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litis),命名为Bacillus sublitis YYW-1。初步分析了YYW-1产角蛋白酶性质,该酶最适反应pH值为7.2,最适反应温度为60℃,该酶活性能够被EDTA和PMSF彻底抑制,说明该酶既是金属蛋白酶又是丝氨酸蛋白酶。
专家论坛
II型分泌系统与植物病原细菌致病性的关系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ype II Secretion System and Pathogenicity of Plant Phathogenic Bacteria
冯洁 徐进
2007, 15(3): 0-  | doi:  |  Full text (HTML) (1 KB)  |   PDF   (0 KB)  ( 180 )
摘要
植物病原细菌通过不同的分泌途径将毒素及酶类分泌到胞外,每种途径均具有自身的特点及局限性,主要有4种类型的分泌系统。本文着重介绍II型分泌系统与植物病原细菌致病性的关系。
 
版权所有 © 2014 《农业生物技术学报》编辑部   京ICP备11035905号-3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圆明园西路2号中国农业大学生命科学楼1053室 邮编:100193
电话:010-62733684 传真:010-62731615 E-mail: nsjxb@ca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