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加入收藏
 
年期检索 高级检索
33
投稿指南
编写指南
论文模板
作者常见问题
 
审稿政策
审稿常见问题
 
编委审稿流程
编委审稿常见问题
    友情链接
友情链接
更多....  
 
农业生物技术学报  2018年 26卷 1期  刊出日期:2017-12-25
 
研究论文与报告
Tgf2转座子介导的草鱼、团头鲂和鲫插入诱变研究
Study of Insertional Mutagenesis in Grass Carp (Ctenopharyngodon idellus), Crucian Carp (Carassius auratus) and Blunt Snout Bream (Megalobrama amblycephala) Mediated by Tgf2 Transposon
孙成飞 邹曙明 陈杰 蒋霞云
2018, 26(1): 11-19  |  Full text (HTML) (1 KB)  |   PDF  (16842 KB)  ( 75 )
摘要
转座子介导的插入诱变(insertional mutagenesis)策略在养殖鱼类功能基因发掘和解释方面有着重要的研究意义。本文以高效Tgf2转座子为研究基础,构建了pTgf2-β-actin-eGFP、pTgf2-EF1α-eGFP、pTgf2-MyoD-eGFP和 pTgf2-Krt8-eGFP这4种带有不同启动子的供体质粒,以及pCS2-gfTP这种gfTP转座酶mRNA的体外表达的辅助质粒。将供体质粒和gfTP转座酶mRNA一起注射到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us)、团头鲂(Megalobrama amblycephala)和鲫(Carassius auratus)的1~2细胞期受精卵中,经对子代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enhanced 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 eGFP)整合率的检测和筛选,初步构建了1个以转座子为工具介导的插入诱变库。实验表明,在早期胚胎中,鲫和团头鲂的荧光率达到90%,在草鱼中则高达95%,随着供体质粒注射的改变,表现出肌肉、表皮及全身不同的绿色荧光发光特征。eGFP基因平均整合率在3种鱼类子代平游期的为50%~53%,在1龄阶段为33.0%~36.1%。在3种鱼类中得到插入诱变突变体,获得草鱼阳性个体162尾,其中有45尾表型明显差异;鲫阳性个体60尾,其中有14尾表型明显差异;团头鲂阳性个体51尾,其中有10尾表型明显差异。结果表明,通过插入Tgf2转座子,可在草鱼、团头鲂和鲫等鲤科鱼类中实现基因组的插入诱变,本研究结果可为目标性状功能基因的挖掘和功能机制研究积累一定的基础。
丝瓜过氧化物酶基因的克隆及其在果实褐变中的表达分析
Cloning of Peroxidase Gene from Luffa (Luffa cylindrical) and Its Expression Analysis in Fruit Browning
朱海生 刘建汀 王 彬 陈敏氡 张前荣 叶新如 林珲 李永平 温庆放
2018, 26(1): 43-52  |  Full text (HTML) (1 KB)  |   PDF  (4434 KB)  ( 370 )
摘要
过氧化物酶(Peroxidase, POD)是参与酚类物质氧化的主要酶类之一,在果蔬褐变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为了探究丝瓜(Luffa cylindrical)中POD基因的功能,本研究以丝瓜果实为材料,采用cDNA末端快速克隆(rapid-amplification of cDNA ends, RACE)和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everse transcription-PCR, RT-PCR)技术克隆获得丝瓜POD基因,命名为LcPOD,GenBank登录号为:KM506755。该基因编码的蛋白与甜瓜(Cucumis melo, XP_008449774.1)、西葫芦(Cucurbita pepo, ABF68751.1)、黄瓜(C. sativus, NP_001295810.1)中同源蛋白的相似性均在80%以上,显示其高度的保守性。Motif Scan分析表明,丝瓜POD氨基酸序列81~191位为过氧化物酶近端血红素-配体特征序列,55~66位为过氧化物酶活性位点特征序列,推测其属于典型的第Ⅲ类过氧化物酶。Wolf Psort预测其亚细胞定位于细胞壁中。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显示,LcPOD表达量在丝瓜根中最高,茎中最低。在普通丝瓜(L. cylindrica)中的表达量高于在有棱丝瓜(L. acutangula)中的表达量。在鲜切及采后储藏条件下,LcPOD基因表达量、POD活性、总酚含量与丝瓜褐变存在较高相关性。LcPOD可能在果肉褐变调控中起一定作用。研究结果为进一步揭示丝瓜褐变的发生机理提供了科学依据,为丝瓜品种遗传改良提供了基础资料。
巴什拜羊骨骼肌不同发育阶段差异表达miRNA研究
Research of Differentially Expressed miRNA of Skeletal Muscle During Different Development Stages in Bashbay Sheep (Ovis aries)
张伟 王世银 邓双义 杨力伟 石国庆 甘尚权
2018, 26(1): 104-112  |  Full text (HTML) (1 KB)  |   PDF  (2994 KB)  ( 272 )
摘要
miRNA在绵羊(Ovis aries)骨骼肌生长发育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调控作用。为了挖掘巴什拜羊骨骼肌不同发育阶段差异表达miRNA,为深入解析miRNA与巴什拜羊优良肉质性状的关联性提供基础数据,本研究应用Solexa测序技术对巴什拜羊胎儿期(40, 50, 60, 80, 100和120 d)及出生当天和出生后(30, 60和90 d)骨骼肌组织混合样品的miRNA表达情况及差异表达miRNA进行了研究。胎儿期和出生后骨骼肌组织中分别测得11.82 M和11.51 M的clean reads,及0.31和0.28 M的unique sequences,其中miRNA序列分别占Unique sequences的20%和17%。通过与miRBase (V21.0)收录的miRNA序列比对,胎儿期和出生后分别获得537个和496个物种间保守miRNA,分别有102个和115个与绵羊miRNA相匹配。剩余序列比对至绵羊表达序列标签(expressed sequence tags, ESTs)数据库,结合Mfold和MiPred程序预测miRNA,分别预测到486个和510个新的miRNA。胎儿期和出生后共得到385个差异表达的miRNA(表达量变化2倍以上),其中上调203个,下调182个。采用TargetScan、Pictar和 miRanda软件对上调和下调前10位共计20个miRNA的靶基因进行预测,并选择至少出现在两个软件预测结果中的靶基因参与后续分析,共预测3 852个靶基因。进一步分析表明,预测到的靶基因参与促分裂素原活化蛋白激酶(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ses, MAPK)、WNT(wingless type MMTV integration site family members)和黏附连接(adherens junction)等重要的信号通路。本研究结果丰富了绵羊骨骼肌中miRNA表达的相关数据,为进一步阐明miRNA在绵羊骨骼肌发育中的调控机制提供了依据。
京海黄鸡IL-6基因启动子区多态性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Bioinformatics Analysis of Polymorphism in the Promoter Region of IL-6 Gene in Jinghai Yellow Chickens (Gallus gallus)
辛世杰 安婷婷 戴国俊 张菁菁 王诗琴 王晓慧 张跟喜 谢凯舟 王金玉
2018, 26(1): 113-122  |  Full text (HTML) (1 KB)  |   PDF  (1632 KB)  ( 234 )
摘要
前炎性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 IL-6)在许多慢性炎症和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病机制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尤其是炎症性肠病。为了从分子水平上探讨IL-6基因的表达调控,本研究以京海黄鸡(Gallus gallus)为素材,通过基因组DNA测序技术,检测IL-6基因上游-2 200 bp至下游500 bp区域中的单核苷酸多态(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 SNP),同时运用生物信息学软件预测IL-6基因核心启动子区转录因子以及CpG岛(CpG islands),分析所测SNPs以及该基因启动子区SNP突变前后转录因子和CpG岛的变化。测序结果表明,京海黄鸡中共检测到28个SNPs位点,其中位于5'调控区有19个,外显子区2个(均为同义突变),内含子区2个,3'区5个;在28个突变位点中,发现有4个为GenBank中未标注的SNPs,其中3个(G -357 A、C -447 G和 A -663 G)位于5'调控区,1个位于3'区(C3177T)。生物信息学分析表明,有11个SNPs 位于IL-6基因核心启动子区,并导致转录因子发生了改变;同时由于启动子区C-939G的突变,导致CpG岛区域由原来的3个变为2个,由此推测上述SNPs可能通过影响IL-6基因的启动子区转录因子以及甲基化区域的改变影响IL-6基因的表达调控。研究结果对进一步探讨IL-6基因的功能和作用,以及这些SNPs与鸡肠道炎症的抗性及生产性能的关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大口黑鲈载脂蛋白基因序列单核苷酸多态性及与生长性状相关分析
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 of Apolipoprotein Genes and Analysis of Its Correlation with Growth Traits in Micropterus salmoides
李胜杰 景燕娟 白俊杰 孙建国 吴建开 费志平
2018, 26(1): 132-139  |  Full text (HTML) (1 KB)  |   PDF  (1200 KB)  ( 409 )
摘要
载脂蛋白(apoprotein, Apo)是血浆脂蛋白的重要组分,参与调节酶活性、脂肪运输与吸收和能量储存。为了探讨Apo基因多态性与大口黑鲈(Micropterus salmoides)生长性状的相关性,本研究根据大口黑鲈EST库中ApoA1、ApoA4和ApoC1基因设计引物扩增这3个基因的DNA片段,采用直接测序法和序列比对在ApoA1基因上筛选到1个颠换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 SNP)位点(A+489C),在ApoC1上筛选到2个颠换SNP位点(A+24G和A+75C),在ApoA4上筛选到1个转换SNP位点(A+633T)。利用SnaPshot分型技术对从同批次繁殖和同塘养殖的大口黑鲈群体中随机选取的159尾鱼中的4个SNPs位点进行基因型检测,统计分析显示,4个位点在所检测大口黑鲈群体中处于Hardy-Weinberg平衡状态,且ApoA4基因上的A+633T和ApoC1基因上的A+24G和A+75C位点在群体中的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一致,3个位点完全连锁。运用软件Spss15.0中的一般线性模型对4个SNPs位点与大口黑鲈全长、体高和体质量进行关联分析,结果表明,ApoA1基因上的A+489C位点的3种不同基因型大口黑鲈在体质量和体高性状方面的差异显著(P<0.05);ApoA4基因上的A+633T位点和ApoC1基因上的A+24G和A+75C位点与生长性状的关联分析结果一致,不同基因型个体在全长、体高和体质量性状上的差异显著(P<0.05)。A+489C、A+633T、A+24G和A+75C均与大口黑鲈生长性状显著相关,可作为大口黑鲈分子标记辅助选育研究的重要候选标记,应用于后续的分子辅助育种实践中。
苹果柱型基因候选基因的筛选
Screening Candidate Genes of the Columnar Gene in Apple (Malus×domestica Borkh.)
仇占南 付艳 杜传慧 王利敏 李晨辉 朱元娣
2018, 26(1): 53-63  |  Full text (HTML) (1 KB)  |   PDF  (1682 KB)  ( 231 )
摘要
苹果(Malus × domestica Borkh.)柱型生长性状受位于10号染色体上的单显性基因Co(Columnar)控制,Co区域内有多个预测基因。筛选与苹果柱型性状相关的候选基因,为确定Co的身份,提供理论依据。通过NCBI中的序列阅读存档/表达序列标签(sequence read archive/expressed sequence tags, SRA/EST)数据库检索Co区域(18.51~19.1 Mb)的64个预测基因;以柱型苹果‘威赛克’和非柱型苹果‘旭’的茎尖、叶片、芽为试材,分别提取RNA,反转录后等体积混合作为cDNA混合样,用于反转录PCR(reverse transcription PCR, RT-PCR)扩增预测基因的cDNA序列;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uantitative Real-time PCR, qRT-PCR)分析苹果茎尖组织中的基因差异表达。通过SRA/EST数据库检索,筛查到在不同苹果组织或器官中表达的32个预测基因;RT-PCR扩增获得29个预测基因的cDNA序列;qRT-PCR分析获得15个在柱型苹果茎尖中差异表达显著的基因,其中6个基因(6号、41号、33号、38号、28号和32号基因)上调显著,9个基因(30号、9号、37号、6号、44号、10号、27号、11号和4号基因)下调显著。本研究在柱型苹果茎尖中筛选到的15个表达显著的基因,可作为Co候选基因。候选基因的确定旨在阐明Co基因区域的关键基因功能和苹果柱型突变的分子机制,为苹果树型的定向遗传改良服务。
尼罗罗非鱼IPS-1基因SNP位点的筛选及其与链球菌抗性的关联分析
Screening of IPS-1 Gene SNPs and Their Association with Resistance to the Infection of Streptococcus agalactiae in Oreochromis niloticus
高风英 卢迈新 曹建萌 刘志刚 朱华平 可小丽 杨先乐
2018, 26(1): 20-33  |  Full text (HTML) (1 KB)  |   PDF  (2531 KB)  ( 228 )
摘要
抗病相关SNP标记的筛选是抗病选育的基础与前提。为获得与尼罗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链球菌(Streptococcus agalactiae)抗性性状相关的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phisms, SNPs)标记,本研究通过克隆测序或PCR产物直接测序法,从20个亲本家系的39尾尼罗罗非鱼的β干扰素启动子刺激物1(interferon-b promoter stimulator 1, IPS-1)基因的测序序列中筛选得到36个SNPs位点。通过snapshot分型法对子代中的链球菌敏感群体(susceptible group, SG)(82尾)和抗性群体(resistance group, RG)(84尾)进行分型,并利用Popgen32软件统计分析IPS-1基因各SNPs 位点在两个群体的多态性和遗传参数,结果显示,多态信息含量(polymorphism information content, PIC)介于0.02~0.37,所检测SNPs位点呈现出低度或中度多态。通过SNP位点与链球菌抗性/敏感性状之间的关联分析,发现位点S8(T-3059C)与链球菌敏感性状显著相关(P<0.05)。利用Haploview 4.2软件分析IPS-1基因中的36个SNPs位点所形成的单倍块和连锁不平衡情况,结果显示,36个位点可构成6个单倍块和22个单倍型;其中单倍块2中的单倍型H2-3(GTTG)和单倍块3中的H3-4(TTDGTTGAGCGCCA)、H3-2(CCDGTTGAGCGCCA)3个单倍型与尼罗罗非鱼链球菌敏感性状显著相关(P<0.05),单倍块3中的单倍型H3-5(TCDGTTGAGCGCCA)则与尼罗罗非鱼链球菌抗性性状显著相关(P<0.05)。上述结果表明,筛选到的尼罗罗非鱼IPS-1基因的1个SNPs位点和4个单倍型可作为抗链球菌病尼罗罗非鱼选育的候选分子标记。该研究可为抗链球菌病尼罗罗非鱼新品系的选育提供了资料基础。
中华绒螯蟹蜕壳周期内蜕皮激素和蜕壳相关基因的表达动态分析
Dynamic Analysis of Ecdysteroid Hormone Content and Molting Related Genes Expression in the Molting Cycle of Chinese Mitten Crab (Eriocheir Sinensis)
黄姝 陈娇 陈晓雯 陈义培 岳武成 王军 王成辉
2018, 26(1): 150-158  |  Full text (HTML) (1 KB)  |   PDF  (1147 KB)  ( 535 )
摘要
蜕壳是甲壳动物重要的生物学现象,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的生长发育和断肢再生都是通过蜕壳完成的。为了解中华绒螯蟹蜕壳生长的调控机制,本研究对不同蜕壳阶段的蜕皮激素(ecdysteroid hormone, EH)含量、蜕皮激素受体基因(ecdysone receptor, EcR)与蜕皮抑制激素基因(molt-inhibiting hormone, MIH)的表达量进行了测定,并分析了其与生长性状的关联性。结果表明,EH含量在蜕壳周期内呈规律地波动性变化,当其含量达到约12 U/mL且持续上升时,中华绒螯蟹将启动蜕壳;EH含量与EcR的表达量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但与MIH的表达量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在蜕壳前期,EH的含量和EcR的表达量均显著高于蜕壳后期和间期(P<0.05),随着蜕壳的进行,EH含量和EcR表达量逐步降低,蜕壳后期显著低于蜕壳前期(P<0.05),到蜕壳间期最低,显著低于其他时期(P<0.05);而MIH在不同蜕壳阶段的表达模式正好与两者相反。通过与生长性状的关联性分析表明,蜕壳前期和间期的EH含量与体重呈显著正相关(P<0.05);不同蜕壳阶段的EcR表达量与体重均呈显著正相关(P<0.05),且蜕壳间期的表达量还与壳长、壳宽呈显著正相关(P<0.05);MIH在脱壳前期和脱壳间期的表达量与体重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且蜕壳间期的表达量与壳长、壳宽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本结果为中华绒螯蟹蜕壳生长的分子机制及其蜕壳后增重差异的分子与生理基础提供了理论依据。
鸡SCD基因表达调控特性分析
Characteristics of Expression and Regulation of SCD Gene in Chicken (Gallus gallus)
徐乃一 郑航 田卫华 任俊晓 李红 李转见 康相涛 刘小军
2018, 26(1): 123-131  |  Full text (HTML) (1 KB)  |   PDF  (4019 KB)  ( 184 )
摘要
硬脂酰辅酶A去饱和酶(stearyl-CoA desaturase, SCD)是生物体内单不饱和脂肪酸生物合成的关键酶,在脂质合成和氧化的动态平衡调节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本实验室前期工作显示,SCD基因可能与鸡(Gallus gallus)肝脏的脂质代谢过程相关。为了进一步研究该基因的表达调控规律及其生物学功能,本研究利用qRT-PCR分析了鸡SCD在不同组织和不同发育时期中的表达规律,并从个体和细胞水平分析雌激素对SCD的表达调控作用。结果表明,SCD基因在各组织中广泛表达,且在包括肝脏、腹脂和肾脏在内的与脂代谢相关组织中的表达水平相对较高; 性成熟以后(产蛋期)SCD基因在鸡肝脏、腹脂和肾脏中的相对表达水平都显著升高(P < 0.05);雌激素处理的10周龄青年鸡肝脏、腹脂和肾脏中SCD的表达均显著升高(P< 0.05);雌激素处理的肝脏原代细胞中,SCD的表达也显著升高(P< 0.05)。研究结果表明鸡SCD基因的表达受雌激素调控,这一发现为进一步理解鸡脂肪代谢调控机制奠定了基础。
源于Cupriavidus campinensis BJ71的cctfdA基因的遗传转化提高烟草2,4-D抗性
Genetic Transformation of cctfdA from Cupriavidus campinensis BJ71 Improved 2,4-D Resistance of Transgenic Tobacco (Nicotiana tabacum)
韩丽珍 李翠翠 赵德刚
2018, 26(1): 1-10  |  Full text (HTML) (1 KB)  |   PDF  (11864 KB)  ( 84 )
摘要
高浓度2,4-二氯苯氧乙酸(2,4-Dichlorophenoxyacetic acid, 2,4-D)是一种选择性除草剂,被广泛应用于防除阔叶杂草。为了避免2,4-D喷施过程中的喷雾和蒸发漂移,有必要提高敏感植物的2,4-D抗性。来源于微生物的2,4-D降解基因编码蛋白可以将其代谢而解除毒性。本研究以前期从2,4-D降解菌Cupriavidus campinensis BJ71菌株中克隆得到的2,4-D降解基因cctfdA为模板进行适合于烟草(Nicotiana tabacum)表达的密码子优化,利用改造后的基因Nt-cctfdA构建植物表达载体pSH737-Nt-cctfdA遗传转化烟草。结果表明,与野生型烟草及转化空载体的烟草相比,转Nt-cctfdA基因烟草的离体叶片及丛生芽的2,4-D抗性明显高于对照;转基因烟草植株可以抗10 000 mg/L浓度的2,4-D,而对照植株经350 mg/L浓度处理后死亡,表明转基因烟草的2,4-D抗性显著高于对照烟草30倍以上,且可以对抗10倍的2,4-D田间使用剂量。转基因烟草在2,4-D喷施前后,叶绿素含量基本无变化,而对照烟草的叶绿素含量明显降低。研究结果表明转基因烟草的2,4-D抗性显著提高,为进一步阐明转基因烟草的2,4-D抗性机理及2,4-D抗性转基因烟草的研发提供了基础资料。
SCoT分子标记在猕猴桃遗传多样性分析与变异鉴定上的应用
Application of SCoT Markers on Genetic Diversity Analysis and Variation Identification of Actinidia
陈伯伦 张 晋 黄继魁 黄诚梅 周秋娟 陶 伟 唐娟
2018, 26(1): 77-86  |  Full text (HTML) (1 KB)  |   PDF  (2387 KB)  ( 232 )
摘要
本研究以17份猕猴桃(Actinidia)品种(系) (其中2份‘红阳’变异系、1份‘金桃’变异系)为材料,采用目标起始密码子多态性(start codon targeted polymorphism, SCoT)对其遗传多样性和变异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优化好适宜于猕猴桃SCoT-PCR反应体系上,从64条引物中筛选出42条引物对17份猕猴桃材料扩增出487条清晰的条带,其中扩增出的多态性条带为470条带,平均多态性比率为95.1%。17份猕猴桃材料之间的遗传距离范围在0.153~0.693,平均值为0.492。变异株‘桂乐1号’、‘桂乐2号’与对照‘红阳’的遗传距离分别为0.276、0.299,‘金桃’变异与‘金桃’的遗传距离为0.539,3个变异株系均与对照有一定的亲缘关系与遗传距离。聚类分析表明,在遗传距离为0.460的水平上,可以将17份猕猴桃材料分为4组。‘桂乐1号’、‘桂乐2号’与对照‘红阳’归为第Ⅲ组,‘金桃’变异与对照‘金桃’则未能聚为同一组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精卵融合相关基因CD9和CD81在绵羊组织中的表达分析
Tissue Expression Analysis of CD9 and CD81 Genes Associated with Sperm-egg Fusion in Sheep (Ovis aries)
汤继顺 狄冉 刘秋月 王翔宇 张效生 张金龙 胡文萍 储明星
2018, 26(1): 87-95  |  Full text (HTML) (1 KB)  |   PDF  (2314 KB)  ( 194 )
摘要
CD9和CD81是哺乳动物精卵融合重要的候选因子,其在机体内组织表达情况尚不清楚。为了初步探讨CD9和CD81基因在绵羊(Ovis aries)组织中的表达情况,本研究利用半定量反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semi-quantitative reverse transcription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sqRT-PCR)和实时荧光定量PCR(quantitative real-time PCR, qRT-PCR)技术对两个基因在卵泡期小尾寒羊(高繁殖力)和苏尼特羊(低繁殖力)各组织中的表达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CD9和CD81基因在两种绵羊的14种组织中均有表达;CD9基因表达量在两个品种绵羊输卵管组织中都最高,且在小尾寒羊下丘脑、垂体和卵巢组织中的表达都极显著高于苏尼特羊(P<0.01);在小尾寒羊卵巢和下丘脑组织中的表达显著高于垂体和子宫(P<0.05),在苏尼特羊下丘脑和子宫组织中的表达显著高于卵巢和垂体(P<0.05)。CD81基因在小尾寒羊繁殖轴组织中的表达均极显著高于苏尼特羊(P<0.01);CD81基因表达量在小尾寒羊下丘脑组织中最高(P<0.01),在垂体和输卵管组织中的表达极显著高于卵巢和子宫(P<0.01);CD81基因表达量在苏尼特羊卵巢组织中最高(P<0.01),在下丘脑组织中的表达极显著高于垂体、输卵管和子宫(P<0.01)。研究结果提示CD9和CD81基因可能与绵羊繁殖力有关, 为初步揭示绵羊繁殖性能的分子调控机制提供了参考。
大口黑鲈LPL基因SNPs及其与适应人工配合饲料能力的相关性研究
SNPs in LPL Genes and Study of Their Association Relationship With the Adaptability to Formulated Feed in Micropterus salmoides
马冬梅 朱择敏 白俊杰 全迎春 樊佳佳 田园园 廖国礼 梁旭方
2018, 26(1): 140-149  |  Full text (HTML) (1 KB)  |   PDF  (1102 KB)  ( 202 )
摘要
大口黑鲈(Micropterus salmoides)为肉食性经济鱼类,喜食活饵或冰鲜鱼,养殖过程中大量投喂冰鲜鱼或大量使用鱼粉作为饲料,增加了养殖成本,且容易对环境造成污染。为了降低养殖成本、保护环境,使其适合喂食蛋白含量适中的人工配合饲料,提高大口黑鲈对人工配合饲料的适应能力,选育适合食人工配合饲料的大口黑鲈是解决这个问题的有效途径。有研究表明,饲料中的脂肪水平对大口黑鲈的脂蛋白脂肪酶(lipoprotein lipase, LPL)的表达水平有显著的影响。本研究以大口黑鲈LPL基因作为候选基因,根据已知的cDNA序列设计引物,PCR扩增测序得到大口黑鲈LPL type1基因组序列6 170 bp,包括10个外显子和9个内含子,LPL type2基因组序列4 419 bp,包括5个外显子和4个内含子。利用直接测序法,在LPL type1基因中筛选到11个SNP位点,在LPL type2中筛选到6个SNP位点。将1个喂食冰鲜鱼的成鱼养殖群体中的192尾鱼和1个幼鱼驯食养殖群体中的142尾鱼,分别用筛选得到的SNP位点进行基因分型,结果发现,在LPL type1基因中筛选到的11个SNP位点紧密连锁,用T+156A表示;在LPL type2基因中筛选到的6个SNP位点也紧密连锁,用C-224T表示,而LPL type1和LPL type1的SNP位点间不存在连锁关系,且SNP位点所构成的基因型在两个群体中的分布频率相似。将上述SNP位点所构成的基因型与两个大口黑鲈群体的体重、全长和体高等生长性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LPL基因中的SNP位点虽然与成鱼的生长性状不存在显著的相关性,但在LPL type1基因T+156A SNP位点的AA基因型与TT基因型与幼鱼在驯食后的饱食与空腹状态存在显著的相关性,且AA基因型在幼鱼体质量和全长两个性状上存在显著的优势(P<0.05),说明T+156A SNP位点与大口黑鲈适应人工配合饲料的能力有显著相关。LPL type1基因可作为提高大口黑鲈成活率、选育适合食人工配合饲料大口黑鲈的潜在候选基因。本研究为推进大口黑鲈适应人工配合饲料新品种的选育工作提供了可靠的研究数据,也为其他肉食性鱼类的驯食选育工作提供了借签和参考。
绵羊STAT5a基因的组织表达及核苷酸序列变异分析
The Tissue Expression of the Sheep (Ovis aries) STAT5a Gene and the Analysis of Nucleotide Sequence Variation
郝志云 王继卿 胡江 刘秀 李少斌 张亚强 王冠 罗玉柱
2018, 26(1): 96-103  |  Full text (HTML) (1 KB)  |   PDF  (1212 KB)  ( 187 )
摘要
信号传导与转录激活因子5a(signal transducer and activators of transcription 5a, STAT5a)作为产奶性状的候选基因,在调控动物乳腺发育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本研究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uantitative Real-time PCR, qRT-PCR)技术检测藏绵羊(Ovis aries)和小尾寒羊STAT5a基因在心脏、肝脏、脾脏、肺脏、肾脏、小脑和乳腺7个不同脏器组织中的表达量、研究绵羊品种和组织间差异表达;利用多聚酶链式反应-单链构象多态(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single strand conformation polymorphsim, PCR-SSCP)技术和测序法分析藏绵羊、湖羊和多浪羊STAT5a基因在P1和P2两个扩增区域内的核苷酸序列变异及群体遗传特征。结果表明,STAT5a基因在绵羊7个组织中均有表达,并表现出明显的品种差异性和组织差异性,在藏绵羊和小尾寒羊中,STAT5a基因在乳腺组织中的表达量显著高于其他6个组织(P<0.01),而2个品种之间,小尾寒羊乳腺组织的表达量显著高于藏绵羊(P<0.05),但在肝脏、肺脏、肾脏和小脑的表达量显著低于藏绵羊(P<0.05);在P1引物的扩增区域中,各绵羊群体中均检测到c.2150-154C>T和c.2150-50T>C 2个SNPs和对应的等位基因A、B,其中等位基因B为优势等位基因,基因型BB为优势基因型,藏绵羊多态信息含量为0.25<PIC<0.5,属中度多态,湖羊和多浪羊PIC<0.25,属低度多态。3个绵羊群体的χ2值均未达到显著水平(P>0.05),处于Hardy-Weinberg平衡状态。在P2引物的扩增区域中,未检测到多态性。本研究结果可以丰富绵羊基因组学内容,为研究乳腺性状形成的分子机制提供基础性资料。
Ghppo1基因在棉花防御中的表达及功能分析
The Expression and Function of Ghppo1 Gene in Cotton (Gossypium hirsutum) Defense
楚博 张帅 雒珺瑜 王春义 吕丽敏 朱香镇 王丽 崔金杰
2018, 26(1): 34-42  |  Full text (HTML) (1 KB)  |   PDF  (1726 KB)  ( 187 )
摘要
诱导型抗性在植物防御植食性昆虫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植物可通过基因和信号通路调控植物与害虫之间的互作。本研究以转Bt+CpTI (苏云金芽胞杆菌(Bacillus thuringiensis)+豇豆胰蛋白酶抑制剂cowpea trypsin inhibitor))基因的抗虫棉品种中棉所41为材料,使用定量PCR分别测定棉铃虫(Helicoverpa armigera)危害、喷施茉莉酸甲酯(methyl jasmonate, Me-JA)和水杨酸甲酯(methyl salicylate, Me-SA)等处理0、6、12、18和24h后,棉花Ghppo1 (gossypium hirsutum polyphenol oxidases 1)基因、茉莉酸途径关键基因GhAOS (gossypium hirsutum allene oxide synthase)、GhCOI1 (gossypium hirsutum coronatine insensitive1)表达量变化。交互取食试验测定1龄棉铃虫诱导及茉莉酸甲酯诱导18h后棉花饲喂3龄棉铃虫与甜菜夜蛾(Spodoptera exigua)虫重变化。以了解棉花Ghppo1基因在棉花诱导型抗性及棉花-棉铃虫互作关系中的作用。结果表明,1龄棉铃虫取食以及喷施Me-JA能够诱导棉花Ghppo1基因表达量显著升高,而3龄棉铃虫取食及喷施Me-SA不能诱导棉花Ghppo1基因表达量升高。此外棉花多酚氧化酶(polyphenol oxidases, PPOs)同样受1龄棉铃虫取食和茉莉酸甲酯诱导,而不受3龄棉铃虫和水杨酸甲酯诱导。1龄棉铃虫取食能够诱导茉莉酸途径关键基因GhAOS和GhCOI1表达量显著上升。交互取食试验结果表明1龄棉铃虫诱导后的棉花植株能够抑制3龄棉铃虫及甜菜夜蛾的生长发育。棉花Ghppo1基因受茉莉酸途径而不受水杨酸途径调控,棉花Ghppo1基因参与棉花对棉铃虫的诱导型抗性反应。本实验结果表明,1龄棉铃虫可明显提高棉花对棉铃虫及甜菜夜蛾的抗性,棉花Ghppo1基因在棉花对棉铃虫与甜菜夜蛾抗性中发挥重要作用。
米良1号猕猴桃漆酶基因的克隆与表达分析
Cloning and Expression Analysis of the Laccase Genes from Kiwifruit (Actinidia deliciosa cv. Miliang-1)
高敏霞 冯新 赖瑞联 胡艺贤 陈文光 吴如健 陈义挺
2018, 26(1): 65-76  |  Full text (HTML) (1 KB)  |   PDF  (8180 KB)  ( 100 )
摘要
漆酶为含铜的糖蛋白,通过保守结构域上铜离子的氧化还原催化各种各样的底物,进而参与植物的各种生理生化进程,如木质素的合成、铁代谢、类黄酮的合成、伤口愈合和抗逆响应等过程。但在果实采后贮藏中的作用未见报道。为了研究漆酶基因在猕猴桃(Actinidia chinensis var. deliciosa)果实贮藏过程中的功能,本研究采用反转录PCR(Reverse transcription PCR, RT-PCR)和RACE-PCR法从米良1号猕猴桃中克隆到2条漆酶(Laccases)基因,分别命名为AdLAC3和AdLAC7。AdLAC3全长序列为2 594 bp,开放阅读框为2205 bp,编码734个氨基酸,登录号为MF405444;AdLAC7全长序列为2 126 bp,开放阅读框为1 695 bp,编码564个氨基酸,登录号为MF405447。此外,还获得了AdLAC3基因的2条可变剪接转录本(AdLAC3-variant1和AdLAC3-variant2),其中AdLAC3-variant1的登录号为MF405445,AdLAC3-variant2的登录号为MF405446。结构域分析显示,AdLAC3和AdLAC7蛋白均具有植物漆酶的3个典型铜离子结合域(Cu-oxidase_3, Cu-oxidase和Cu-oxidase_2),但在系统进化分析中,两种蛋白聚在不同的进化分支,序列差异较大,可能源自不同的基因祖先。AdLAC3和AdLAC7基因均由5个内含子和6个外显子组成。不同组织部位的定量表达分析表明,AdLAC3在根部的表达量最高,其次为茎和叶中,在果实中基本不表达。类似地,AdLAC7基因也在根中的表达量最高,在茎中的表达量次之,在叶和果实中基本不表达。对果实在不同贮藏条件下的qRT-PCR分析结果表明,AdLAC3基因在25℃、4℃和ABA处理的果实中都被显著诱导表达,而AdLAC7基因仅在ABA处理的果实中显著上调表达,说明AdLAC3和AdLAC7基因在猕猴桃果实贮藏中发挥的具体功能不同。本研究为猕猴桃的采后贮藏和品质调控研究提供了新依据。
猪支气管败血波氏杆菌生物被膜态和常规培养比较蛋白组学分析
Comparative Proteomic Analysis Between Biofilm-forming Cells and Planktonic Cells of Swine Brodetella Bronchiseptica
宁建刚 高翔 肖敏 冯娜 温峰琴 包世俊 邢小勇 胡永浩
2018, 26(1): 159-166  |  Full text (HTML) (1 KB)  |   PDF  (4496 KB)  ( 174 )
摘要
猪支气管败血波氏杆菌(Bordetella bronchiseptica, Bb)是引起猪萎缩性鼻炎(Swine infectious atrophic rhinitis, AR)的病原之一;本研究首先对支气管败血波氏杆菌生物被膜的形成条件进行优化,结果表明,培养时间为24 h、NaCl 浓度为0.4%、pH为7.5、乳糖浓度为0.5%是支气管败血波氏杆菌生物被膜形成的最适条件。进而利用比较蛋白质组学方法,研究了生物被膜态和常规培养下全菌蛋白的表达差异,明确差异蛋白的功能。通过双向电泳(two-dimensional gel electrophoresis, 2-DE)比较了两种状态下全菌蛋白的表达差异,结果发现在生物被膜态的全菌蛋白中,有15个蛋白点表达上调,9个蛋白点表达下调。经质谱鉴定,上调的蛋白点主要有延伸因子(elongation factor Tu, EF-Tu)、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 SOD)、分子伴侣(molecular chaperone)等,功能主要体现在应激、调控、代谢方面。该结果从蛋白质水平上深化了对Bb生物被膜形成机制的理解,并为AR的防控和深入研究提供参考。
研究评述与展望
全球抗除草剂转基因作物转化事件分析
Analysis on the Event of Global Herbicide Tolerant Transgenic Crops
王园园 王敏 相世刚 刘琪 强胜 宋小玲
2018, 26(1): 167-175  |  Full text (HTML) (1 KB)  |   PDF  (1743 KB)  ( 723 )
摘要
本文根据国际农业生物技术应用服务组织(International Agricultural Biotechnology Application Service Organization, ISAAA)的相关数据,归纳总结了棉花(Gossypium hirsutum)、大豆(Glycine max)、油菜(Brassica napus)和玉米(Zea mays)这4种作物的抗除草剂转基因转化事件,以便为我国抗除草剂转基因作物的培育提供参考。经统计发现截止2017-05-21,全球抗除草剂的转基因棉花、大豆、油菜和玉米转化事件分别为39、 28、 32和 201个。在这4种作物中,抗除草剂基因有19种,来源于16种生物,涉及到的除草剂共有9种;分别是草甘膦(glyphosate)、草铵膦(glufosinate)、咪唑啉酮类(imidazolinone)、2, 4-D (2,4-dichlorophenoxy)、异噁唑草酮(isoxaflutole)、麦草畏(dicamba)、磺酰脲类(sulfonylurea)、硝磺草酮(mesotrione)和溴苯腈(bromoxynil)。单抗事件、多抗事件和复合抗性事件分别为25个、18个和257个,分别占抗除草剂总转化事件的8.3%、6%和85.7%。抗除草剂转化事件涉及的公司有8个,分别是先正达、孟山都公司、杜邦、拜耳作物科学、陶氏益农有限公司、巴斯夫、Genective S.A.和美国斯泰恩种子农场股份有限公司。本文能为我国抗除草剂转基因作物的培育提供重要参考。
植物BAG家族蛋白研究进展
Research Progress of BAG Family Proteins in Plants
王忠妮 李鲁华 任明见 徐如宏
2018, 26(1): 176-182  |  Full text (HTML) (1 KB)  |   PDF  (1499 KB)  ( 390 )
摘要
Bcl-2相关抗凋亡(Bcl-2 associated athanogene, BAG)家族蛋白具有不同生物学功能,该家族成员广泛参与了肿瘤调控、细胞凋亡以及胁迫响应等多种生物学过程。目前,对植物中BAG家族生物学功能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拟南芥(Arabidopsis thaliana)。本文对植物中BAG家族的生物学功能进行总结:1)BAG家族成员的C末端都含有一个进化上高度保守的BAG结构域,该结构域具有与Hsp70相关蛋白结合的功能;2)N末端的特异结构域如类泛素化结构域、钙调蛋白结合结构域等使得蛋白成员参与不同的生物学过程;3)BAG家族蛋白参与植物对温度、盐以及病原菌侵染等逆境胁迫的响应、植物程序性细胞死亡等生物学过程。本综述重点阐述已经报道的BAG家族蛋白在植物响应逆境胁迫方面的功能研究,有助于农作物中该家族蛋白抗逆方面研究以及分子育种工作的开展。
 
版权所有 © 2014 《农业生物技术学报》编辑部   京ICP备11035905号-3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圆明园西路2号中国农业大学生命科学楼1053室 邮编:100193
电话:010-62733684 传真:010-62731615 E-mail: nsjxb@ca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