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加入收藏
 
年期检索 高级检索
33
投稿指南
编写指南
论文模板
作者常见问题
 
审稿政策
审稿常见问题
 
编委审稿流程
编委审稿常见问题
    友情链接
友情链接
更多....  
 
农业生物技术学报  2012年 20卷 5期  刊出日期:2012-05-06
 
研究报告
小麦胁迫响应转录因子基因TaSNAC1的克隆与表达分析
Cloning and Expression Analysis of Wheat Stress-responsive Transcription Factor Gene TaSNAC1
单丽伟1,宋鹏1,刘夏燕2,张超2,卫晓彬2,韩兆雪2,郭蔼光2,范三红1
2012, 20(5): 489-496  |  Full text (HTML) (1 KB)  |   PDF  (1317 KB)  ( 415 )
摘要
胁迫响应NAC转录因子参与植物非生物胁迫过程,过表达水稻(Oryza sativa)SNAC1可显著提高植株耐旱、耐冷和抗盐性。本研究同源克隆了小麦(Tricum aestivum)TaSNAC1基因(GenBank登录号No. JN621240),分析了其表达产物的亚细胞定位,并利用实时定量RT-PCR分析了其在不同组织、PEG和NaCl胁迫下的表达。该基因包含一个内含子,编码329个氨基酸残基的蛋白产物。TaSNAC1与其他禾本科植物SNAC1蛋白高度相似,其与大麦(Hordeum vulgare)、二穗短柄草(Brachypodium distachyon)、水稻、玉米(Zea mays)和高粱(Sorghum bicolor)SNAC1序列相似性依次为97.3%、86.3%、81.1%、79.1%和79.2%。TaSNAC1可能以二聚体形式存在,包含核定位信号和典型的NAM结构域,100~107位的“WKATGXDK100-107”核心基序处于一段β折叠中, 其弯曲产生的凹面可能直接参与DNA结合。瞬时转化拟南芥(Arabidopsis thaliana)叶肉细胞原生质体的实验表明,TaSNAC1特异定位于细胞核中。盐胁迫条件下,叶和根中TaSNAC1的表达量均升高,且表达模式相似,但根中响应更显著;PEG胁迫下,根中TaSNAC1对胁迫的响应较快且幅度较大,而叶中响应较慢且幅度较小。研究结果提示,TaSNAC1参与小麦的非生物胁迫响应过程,在耐旱、抗盐遗传改良中具有潜在应用价值。
陕229干旱复水诱导基因表达及小麦乙烯受体(TaERS)基因特征分析
Genes Expression in Response to Re-watering after Drought Stress in Shaan 229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Ethylene Receptor Genes (TaERS) in Wheat
张宏1,陈锐2,黄林周1,胡银岗1
2012, 20(5): 497-505  |  Full text (HTML) (1 KB)  |   PDF  (1069 KB)  ( 249 )
摘要
为了解小麦响应水分胁迫后复水条件下的基因表达特征,以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 主栽品种陕229的3叶1心期幼苗为材料, 采用消减杂交技术,构建了干旱复水条件下的SSH-cDNA表达文库。从消减文库中随机挑选59个插入片段大于400 bp的阳性克隆测序,去除冗余序列和嵌合序列后,获得高质量EST序列32条(GenBank登录号为ES466767~ES466798)。序列比对分析表明,小麦干旱后复水的基因表达与植物对其他非生物胁迫的响应具有交叉性;17条EST序列与已知编码蛋白的基因同源性较高,涉及植物的信号传导、能量代谢、转录调控等方面;其他序列为新的EST。以其中一个与乙烯受体基因(ERS)同源性较高的EST序列为基础,采用同源克隆及RACE技术从小麦中分离了4个乙烯受体基因的全长cDNA序列,长度分别为2 090、2 271、2 216和1 886 bp。4个全长cDNA序列所编码氨基酸序列的同源性极高(99%以上),且均具有ERS典型的GAF、HisKA和HATPase-c跨膜结构,分别命名为TaERS1 (HM347272),TaERS2(HM601437),TaERS3(HM601438)和TaERS4(HQ111523)。植物ERS氨基酸序列多重比较表明,小麦与水稻的相似性最高(93%);TaERS基因的全长cDNA序列间比较共发现SNP位点23个。定量PCR表达分析显示,小麦TaERS家族基因参与了小麦植株响应水分胁迫和复水的调控机制。研究结果有助于进一步认识小麦干旱后复水的基因表达谱和小麦水分高效利用机制,探索小麦乙烯受体在水分高效利用中的作用。
波兰小麦×普通小麦品系中13重组自交系(RIL)群体穗部性状的QTL分析
QTL Analysis of Spike Traits in an Recombinant Inbred Lines(RILs) Population Derived from the Cross of Triticum polonicum×T. aestivum Line Zhong 13
杨睿1,刘联正2,李华2,钟欢2,杨兴圣2,王竹林3,刘曙东2
2012, 20(5): 506-513  |  Full text (HTML) (1 KB)  |   PDF  (1155 KB)  ( 245 )
摘要
小麦穗部性状是与籽粒产量关系密切的重要农艺性状。本研究以一个由99个株系组成的来源于波兰小麦(Triticum polonicum L.)和普通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品系中13杂交后代的F8重组自交系(recombinant inbred lines, RIL)群体为实验材料,利用微卫星(simple sequence repeat, SSR)标记对穗长、穗粒数和有效小穗数进行数量性状基因座(quantitative trait locus, QTL)定位分析。所构建的A染色体组和B染色体组共14个连锁群的遗传连锁图谱由115个SSR标记位点组成,图谱全长822.9 cM,标记间的平均遗传距离为7.16 cM。采用复合区间作图法在两年的环境中检测到分布在2A、3A、3B、5B和7B染色体上的6个穗长QTL,5个穗粒数QTL和2个有效小穗数QTL,表型变异贡献率分别为9.21%~22.94%,9.18%~19.71%和11.48%~13.01%。两年中都在3A染色体上的Xbarc12~Xbarc310区间内检测到控制穗粒数的主效QTL,说明该QTL较少受环境条件的影响,是一个稳定可靠的穗粒数QTL。该QTL与最近标记的遗传距离为0.01 cM,可用于小麦产量性状的分子标记辅助育种。
黑番鸭血管活性肠肽受体-1基因(VIPR-1)的cDNA克隆及其组织表达特性分析
cDNA Cloning of Vasoactice Intestinal Peptide Receptor-1 Gene (VIPR-1) and Its Expression Characteristics in Tissues of Black Muscovy Duck (Cairina moschata)
郑嫩珠1,陈晓燕1,朱志明1,缪中纬1,辛清武1,陈晖1,王正朝2,卢立志2
2012, 20(5): 529-535  |  Full text (HTML) (1 KB)  |   PDF  (732 KB)  ( 252 )
摘要
最近的研究表明,血管活性肠肽(VIP)与家禽的就巢习性密切相关。本研究采用反转录PCR方法从黒番鸭(Cairina moschata)母鸭下丘脑组织中克隆了血管活性肠肽受体(VIPR-1)基因的cDNA序列,长度为1 125 bp,编码355个氨基酸(GenBank登录号: JN625215)。序列比对结果表明,该序列与家禽(鸡、火鸡、鹌鹑)和哺乳动物(人、小鼠、猪、牛)的基因序列分别有93%~94%和69%~71%的同源性,而相应氨基酸序列的同源性分别为96%和70%~72%。荧光定量PCR结果发现,黒番鸭VIPR-1基因的表达量在产蛋期、就巢期和休产期差异显著(P<0.05)或极显著(P<0.01),就巢期表达量最高,休产期次之,产蛋期表达量最低,表明VIPR-1基因与繁殖阶段变化密切相关;对不同组织VIPR-1的表达量分析发现,VIPR-1在垂体、下丘脑和卵巢中均有表达,其中垂体最多,其次是下丘脑,卵巢中的表达量最低,差异极显著 (P<0.01)。研究结果提示,VIPR-1基因具有高度保守性,参与下丘脑-垂体-卵巢轴(特别是垂体)对黑番鸭就巢行为的调控。
金华猪胎儿成纤维细胞系的建立与生物学特性分析
Establishment and Biological Characteristic Analysis of Fetal Fibroblast Cell Line for Jinhua Pig
郝柱1,王颖1,彭静沈一飞1,郭晓令3,徐宁迎4
2012, 20(5): 536-542  |  Full text (HTML) (1 KB)  |   PDF  (982 KB)  ( 561 )
摘要
建立并保存家畜的成纤维细胞在保护畜禽种质资源研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研究以40日龄金华猪胚胎为实验材料,采用组织贴壁法建立了金华猪胎儿成纤维细胞系,并对所建细胞系进行生物学特性研究。结果表明,原代细胞生长迅速,贴壁后2~3 d可长满培养瓶,获得的成纤维细胞生长态势良好;细胞生长曲线为典型的S形,细胞群体倍增时间(population doubling time, PDT)约为36 h;细胞冻存前、复苏后的活率分别为95.2%和92.8%;细胞中期染色体二倍体(2n=38)占主体约为91%,达到了建立成纤维细胞系的要求;苹果酸脱氢同工酶(malic dehydrogenase, MDH)和乳酸脱氢同工酶(lactic dehydrogenase, LDH)电泳结果表明,本细胞系没有被其他细胞污染,细胞纯度较高;细菌、真菌和支原体三类微生物检测结果均为阴性,细胞没有受到微生物的污染;15代细胞的凋亡率为2.0%,细胞没有大规模的凋亡现象发生;当阳离子脂质体(Lipofectamine 2000)剂量为0.3 μL、荧光蛋白报告质粒(pEGFP-N3)为0.5 μg时转染成纤维细胞的效率最高,可达32.4%。细胞系各项指标均达到美国典型培养中心(American Type Culture Collection, ATCC)标准。金华猪胎儿成纤维细胞系的成功建立使金华猪种质资源在细胞水平得到保存,并可为胚胎克隆以及转基因等研究提供必要的实验材料;也可以为以后其他种质资源在细胞水平上的保存提供理论与技术支持。
家兔骨形态发生蛋白4基因(BMP4)启动子甲基化与杂种优势的关系
Relationship of Methylation of Rabbit 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 4 Gene(BMP4) Promoter Region with Heterosis
冯凯1,石福岳2,3,孙露露2,3,潘雨来4,胡春辉4,吴信生1
2012, 20(5): 543-548  |  Full text (HTML) (1 KB)  |   PDF  (600 KB)  ( 280 )
摘要
骨形态发生蛋白4(BMP4)对动物骨组织的生长及动物机体生长发育起着重要的影响。本研究通过甲基化特异性PCR(methylation-specific PCR,MSP)方法检测4个家兔群体共80只家兔(新西兰兔(New Zealand Oryctolagus cuniculus)、福建黄兔(Fujian Yellow O. cuniculus)以及这两个品种正反交2个群体各20只)BMP4基因启动子CpG岛甲基化的状态,并结合屠体性状进行比对分析,为探索能否将BMP4基因启动子甲基化作为分子标记用于辅助育种,并阐明启动子甲基化与杂种优势的关系。结果显示, 2个杂交群体的屠宰性能均高于福建黄兔与新西兰白兔的均值,虽低于新西兰兔但差异不显著(P>0.05),与福建黄兔之间差异极显著(P<0.01);群体内不同性别间甲基化水平与屠体性状均无明显差异(P>0.05),新西兰兔甲基化水平与福建黄兔、福建黄兔×新西兰兔群体间差异显著(P<0.05),其他各群体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各群体不同甲基化水平下屠宰性状存在差异,但屠宰性状的测定结果不能与甲基化水平完全匹配,推测可能与特异位点的甲基化状态有关。本研究为能否将BMP4基因启动子甲基化作为分子标记以及阐明启动子甲基化与杂种优势的关系提供了一定参考。
筛选杂交鲤亲子鉴定的微卫星标记
Microsatellite Markers for Parentage Identification of Cross-breeding Carp (Cyprinus carpio) in a Selective Breeding Programme
武耀1,贾智英2,李池陶3,葛会争2,石连玉3
2012, 20(5): 549-559  |  Full text (HTML) (1 KB)  |   PDF  (1019 KB)  ( 306 )
摘要
微卫星的亲子鉴定技术既能减少分池饲养带来的遗传性状的差异又能减少其所占用饲养池的数量和管理强度,在水产养殖和品种选育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本研究应用21对微卫星标记对鲤(Cyprinus carpio)杂交家系(49-同胞家系:德国镜鲤(C. carpio var. mirror)♀×荷包红鲤(C. carpio var. wuynanensis)♂;24-同胞家系:荷包红鲤♀×德国镜鲤♂)进行遗传多样性及遗传特性的评价,并检测影响微卫星标记鉴定准确性的几个特性。研究结果标明,(1) 筛选出的13对标记:在49-同胞家系中,平均有效等位基因数(K)、期望杂合度(He)、观测杂合度(Ho)和多态信息含量(PIC)分别为0.505、0.648、0.791和0.5889;在24-同胞家系中,K、He、Ho和PIC分别为0.548、0.670、0.819和0.6138。(2) 筛选出的13对标记:在49-同胞家系和24-同胞家系中的联合排除率(CPE)分别达到0.999997978和0.999999583。(3) 在两个杂交家系中,4个核心位点(MFW29, HLJ392, HLJ044, HLJ855)的联合排除率均高于99%。(4) 三种情况下(一个亲本已知,NE-1P;另一个亲本已知,NE-2P;双亲都已知,NE-PP;)的联合非父排除率在49全胞家系中分别为1.34E-02、3.91E-04和2.02E-06;在24全胞家系中分别为1.34E-02、3.91E-04和2.02E-06。(5) 模拟分析显示(置信度为99%),当使用11个或更多标记时,在49全胞家系中亲本与子代的配对率为100%;当使用9个或更多标记时,在24全胞 家系中亲本与子代的配对率大于98%。(6) UPGMA聚类图表明:在混养条件下,筛选出的13对标记可以明显地将子代与无亲缘关系的家系区分开。本研究筛选出13对微卫星标记完全适用于荷包红鲤与德国镜鲤杂交家系的鉴定,为品种选育提供有效的鉴定工具。
仿刺参肠多糖对免疫功能的影响及抗肿瘤研究
Effects of Apostichopus japonicus Intestinal Polysaccharides on Immune Function and Its Anti-tumor Activity
王志远1,李霞1,王斌1,秦艳杰1,李梅
2012, 20(5): 560-567  |  Full text (HTML) (1 KB)  |   PDF  (441 KB)  ( 457 )
摘要
多糖能参与机体的免疫调节,具有抗肿瘤等多种功能。本实验采用灌胃不同剂量仿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肠多糖的方法,研究了多糖对小鼠(Mus musculus)免疫功能的影响及其对小鼠的抗肿瘤作用。结果显示,仿刺参肠多糖对接种的H22肿瘤具有剂量依赖性的抑制作用,高剂量组(400 mg/kg/d)抑瘤效果最好;胸腺指数高剂量肿瘤组最高(P<0.05),而其他各组差异不明显,脾脏指数在肿瘤组内随着剂量的增大表现为先升高再降低,而空白组呈一直上升的趋势;高剂量多糖可以显著提高荷瘤小鼠和空白小鼠的白介素2(IL-2)含量(P<0.05),对荷瘤小鼠的肿瘤坏死因子(TNF-α)含量也具有显著提升作用(P<0.05),但对空白组小鼠的TNF-α含量影响不显著;荷瘤小鼠的自然杀伤(NK)细胞活力普遍低于空白小鼠,随灌胃剂量的提升空白小鼠NK细胞活力具有上升趋势,荷瘤小鼠的NK细胞活力在中剂量组达到最高后开始下降。实验表明,仿刺参肠多糖可以促进小鼠的免疫功能,并且对小鼠体内肿瘤在一定剂量范围内具有浓度依赖性的抑制作用。
甘蔗尿苷二磷酸葡萄糖焦磷酸化酶基因(UGPase)转化拟南芥及转基因植株的生理特性分析
Transformation of UDP-glucose Pyrophosphorylase Gene (UGPase) from Saccharum officinarum into Arabidopsis thaliana and Analysis of Phys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Transgenic Plants
连玲1,叶冰莹2,6,陈如凯3,谢华安4,张建福5,陈由强2,6
2012, 20(5): 481-488  |  Full text (HTML) (1 KB)  |   PDF  (1131 KB)  ( 265 )
摘要
尿苷二磷酸葡萄糖焦磷酸化酶(UDP-glucose pyrophosphorylase, UGPase)是植物糖代谢的主要参与酶之一,在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本研究将甘蔗(Saccharum officinarum)UGPase基因cDNA片段连接至载体pBI121,通过BamHⅠ和SacⅠ酶切鉴定及测序验证,结果表明,植物表达载体成功构建;通过农杆菌(Agrobacterium tumefaciens)的介导,采用浸花法转化拟南芥(Arabidopsis thaliana)。结合卡那霉素抗性筛选和PCR检测,获得了5株T0代转基因植株。对T1代转基因植株进行PCR及Southern blot分析,结果表明,目的基因已成功转入拟南芥中,并且不同的转化植株含有目的基因的拷贝数不同。对T2代转基因植株进行PCR和RT-PCR检测,结果表明,目的基因不仅能在自交系后代中稳定遗传,而且在RNA水平也有表达。同时,对T2代转基因植株的可溶性总糖、蔗糖及淀粉含量进行测定,结果表明,与野生型相比,转基因植株中可溶性总糖含量没有明显的变化,但蔗糖含量有所提高,并且差异明显,比野生型植株提高了50.85%~96.99%,而淀粉含量都较野生型植株的低,降低了9.69%~36.76%。说明UGPase在蔗糖与淀粉的转换过程中起着较为重要的作用,其催化的反应方向影响着组织中这两种产物(蔗糖和淀粉)的分配。
甘蓝两种单倍型S-位点受体激酶胞外结构域(eSRK)和S-位点半胱氨酸富集蛋白(SCR)基因的克隆及其相互作用特异性检测
Cloning of Two Haplotypes S-locus Receptor Kinase Extracellular Regoin(eSRK) and S-locus Cysteine Rich Protein(SCR) Genes from Brassica oleracea L. and Detection of Their Allele-specific Interaction
韦静宜1,高启国2,王小佳2,李成琼3,宋明2,任雪松3
2012, 20(5): 514-520  |  Full text (HTML) (1 KB)  |   PDF  (640 KB)  ( 238 )
摘要
S-位点受体激酶(SRK)和S-位点半胱氨酸富集蛋白(SCR)是自交不亲和反应中雌、雄性决定因子,两者是受体与配体关系,相互作用具有单倍型特异性。为建立适于SRK与SCR单倍型特异性识别及作用机理研究的技术体系,本研究以甘蓝(Brassica oleracea L.)高代自交系 E、F为材料,首先,采用亲和指数法测定两种材料的亲和性,结果表明,E、F为强自交不亲和系,两者间异交亲和;其次,从E、F材料gDNA中扩增eSRKE、eSRKF、SCRE和SCRF基因编码序列,同源比对表明,E为S28单倍型、F为S7单倍型;再次,利用酵母双杂交Gold系统检测eSRKE、eSRKF和SCRE、SCRF间的相互作用,结果显示,eSRKE与SCRE、eSRKF与SCRF之间作用, eSRKE与SCRF、eSRKF与SCRE之间不能作用,这与利用亲和指数法检测的结果完全一致。研究结果建立了为进一步探索SCR与SRK的识别与作用机理的技术体系。
牡丹实时定量PCR分析中内参基因的选择
Reference Gene Selection for Real-time Quantitative PCR Normalization in Tree Peony (Paeonia suffruticosa Andr.)
王彦杰1,董丽1,张超王晓庆3
2012, 20(5): 521-528  |  Full text (HTML) (1 KB)  |   PDF  (428 KB)  ( 840 )
摘要
实时荧光定量PCR(qPCR)是目前研究基因定量表达的重要方法,根据特定实验材料及条件选择qPCR分析中合适的内参基因对于准确校正目的基因的表达至关重要。本研究以牡丹 (Paeonia suffruticosa Andr.) 不同组织(根、茎、叶和花瓣)、切花开放不同时期及不同处理(乙烯或葡萄糖处理)的花瓣为材料,利用qPCR技术探讨了5种常用看家基因:β-微管蛋白基因(β-tubulin)、泛素基因(ubiquitin)、甘油醛-3-磷酸-脱氢酶基因(GAPDH)、肌动蛋白基因(actin)及18S核糖体RNA(18S rRNA)的表达情况,各看家基因均能特异扩增并显示较高的扩增效率。经geNorm和NormFinder程序统计学计算处理,综合分析结果显示,在牡丹不同组织或切花开放不同时期花瓣中,ubiquitin表达最为稳定;在不同处理的切花花瓣中,GAPDH表达最为稳定,二者分别适宜作为相应条件下的内参基因。本研究认为,各实验条件下使用ubiquitin和GAPDH两个表达最稳定的基因组合,即可获得更为精确的基因表达结果。本研究结果对牡丹中关键基因的定量表达分析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
研究论文
水稻中介体亚基的表达谱分析及亚细胞定位
Expression Profiling and Subcellular Location of Mediator Subunits in Rice
王丰青1,2,吴为人2,张重义1,魏荷2,童治军2
2012, 20(5): 463-472  |  Full text (HTML) (1 KB)  |   PDF  (1131 KB)  ( 403 )
摘要
中介体是一种大分子蛋白复合物,在真核生物的转录调控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基因的时空表达控制着植物的生长和发育。虽然近年来拟南芥(Arabidopsis thaliana)中介体亚基的功能研究进展迅速,但对其基因的时空表达信息知之甚少。为研究水稻(Oryza sativa)中介体亚基基因的表达模式,以拟南芥中介体亚基基因为查询序列,在NCBI核酸数据库上进行搜索,共获得24个水稻中介体亚基基因,其中除了Med19存在两个拷贝以外,其余22个亚基基因均为单拷贝。利用水稻21个组织共59个样本的芯片数据,对23个中介体亚基基因的表达数据进行聚类,结果表明,OsMed12的表达组织特异性最强,其次为OsMed11,其他21个亚基基因表达无明显规律,较接近组成型表达。以GUS为报告基因的OsMed8启动子活性分析结果与其表达谱结果一致,可以看出在植株的分生组织、营养生长早期和生殖生长初期表达较强。亚细胞定位结果显示,OsMed6被定位在细胞核中;OsMed8定位在细胞核和细胞质膜中。本研究获得了水稻中介体基因的表达模式和蛋白亚细胞定位的重要的数据,对于进一步研究水稻中介体亚基的功能提供了很有价值的参考信息。
表达外源基因的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PRRSV)感染性克隆的构建及病毒拯救
Construction and Virus Rescue of an Infectious Full-length cDNA Clone of Porcine Reproductive and Respiratory Syndrome Virus(PRRSV) Expressing Foreign Gene
徐彦召1,周艳君2,童武2,李玲2,姜一峰2,童光志1
2012, 20(5): 473-480  |  Full text (HTML) (1 KB)  |   PDF  (1329 KB)  ( 285 )
摘要
为建立表达标记基因的重组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PRRSV)反向遗传操作平台,本研究在PRRSV HuN4-F112疫苗株感染性分子克隆的基础上,采用突变PCR技术将新城疫病毒(NDV) NP蛋白末端优势抗原区插入PRRSV NSP2蛋白的复制非必须区,经基因片段的克隆、拼接,构建了含有外源标记基因的感染性的PRRSV cDNA 克隆psk-HuN4-F112-Δ52+NP49。用限制性内切酶Swa Ι将psk-HuN4-F112-Δ52+NP49线性化后通过细胞外转录获得病毒RNA,用脂质体法将病毒RNA转染叙利亚仓鼠肾细胞(BHK-21)包装出病毒粒子,再转接到猴胚胎肾上皮细胞(MACR-145)传代拯救病毒。对拯救的病毒进行RT-PCR扩增、酶切和序列分析鉴定。结果表明,拯救病毒含有不同于亲本病毒的分子标记 (病毒基因组14667位人工产生的MluⅠ酶切位点) 和插入的标记基因序列。间接免疫荧光试验表明,外源基因NP49在拯救的PRRSV中表达,且能够在PRRSV传代过程中稳定遗传。病毒生长特性比较显示,拯救病毒与亲本病毒在MARC-145细胞上具有相似的增殖特性。本研究构建了含有标记基因PRRSV的感染性克隆并获得了拯救病毒,为进一步开发新型PRRS疫苗提供了有效的反向遗传操作平台。
评述与展望
卵菌基因功能分析方法的研究进展
Advances on the Methods Used for the Functional Analysis of Oomycete Genes
陈孝仁1,王源超2
2012, 20(5): 568-575  |  Full text (HTML) (1 KB)  |   PDF  (434 KB)  ( 894 )
摘要
卵菌是色菌界(Chromista)中一类二倍体真核微生物,包括许多重要的植物病原菌。由于缺乏有效的遗传和分子生物学工具,在分子水平上的研究进展一直比较缓慢。为促进人们对卵菌分子遗传学的了解,探索成熟的基因功能分析方法,本文综述了目前卵菌基因功能研究中使用的三类分析方法:干扰基因表达的方法、缺失特定基因的方法和促使基因表达的方法。重点论述了干扰基因表达进行卵菌基因功能分析的方法,讨论了三类方法中不同技术的优缺点,并对未来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研究资源
苦荞种子灌浆期全长cDNA文库的构建及部分表达序列标签分析
Construction and Partial Expressed Sequence Tags Analysis of Seed Filling Period Full-length cDNA Library of Tartary Buckwheat(Fagopyrum tartaricum)
陈鹏1,贾鹏1,王聪2,张海纳2,淡荣2
2012, 20(5): 576-584  |  Full text (HTML) (1 KB)  |   PDF  (755 KB)  ( 451 )
摘要
苦荞种子富含氨基酸均衡的蛋白质和高生物活性的黄酮类物质,是典型的药粮兼用作物。灌浆期是苦荞营养物质积累和合成的关键时期,分析灌浆期的基因表达对于苦荞种子有效物质的积累和调控研究有重要的价值。本实验以苦荞(Fagopyrum tartaricum)榆6-21为材料,采用SMART(switching mechanism at 5' end of RNA transcript)技术构建种子灌浆期全长cDNA噬菌体文库。结果显示,所构建原始文库滴度为4.86×105 pfu/mL,扩增文库滴度为6.2×109 pfu/mL,蓝白筛选证实文库的重组率为99.58%。插入片段的大小在500~3 500 bp。随机挑取环化的质粒克隆进行测序,获得文库中部分EST序列(GenBank登录号:GO477569,GO496285~GO496321)。经生物信息学比对分析,54% ESTs与功能已知基因有较高同源性,28% ESTs与功能尚未确定的假设蛋白或未知蛋白高度同源,5% ESTs无匹配的同源片段。其中储藏蛋白的EST占到已知功能EST的17.93%,其中包括10 、16 和22 kD储藏蛋白、11S、13S球蛋白、豌豆球蛋白以及油体蛋白等的基因,另外获得了2个苦荞种子发育期次生代谢相关的ESTs,分别为黄烷酮3-羧化酶和苯丙氨酸解氨酶的基因序列。这些结果说明构建的文库有较高的质量,可进一步从文库中分离苦荞种子蛋白以及次生物质代谢的相关基因。
推广与应用
丰产、节水小麦品种农211和农大212的选育
Breeding of High Yield and Water Saving Wheat Cultivars Nongda 211 and Nongda 212
宋印明1,倪中福2,李保云3,解超杰4,刘志勇1,梁荣奇 5,彭惠茹6,尤明山1,孙其信3
2012, 20(5): 585-588  |  Full text (HTML) (1 KB)  |   PDF  (1433 KB)  ( 314 )
摘要
农大211和农大212是中国农业大学农学与生物技术学院由农大3291品种群体经选择育种方法育成的丰产、节水小麦(Triticum aestivum)品种,分别于2007年和2010年通过北京市小麦新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2个品种除籽粒颜色农大211为白粒,农大212为红粒外,其他农艺性状(株高、株型、生育期、抗病性、熟相等)均表现高度一致。本文介绍了农大211和农大212的选育过程、品种特点和推广应用情况,并讨论了中国农业大学的小麦育种经验。
 
版权所有 © 2014 《农业生物技术学报》编辑部   京ICP备11035905号-3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圆明园西路2号中国农业大学生命科学楼1053室 邮编:100193
电话:010-62733684 传真:010-62731615 E-mail: nsjxb@ca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