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加入收藏
 
年期检索 高级检索
33
投稿指南
编写指南
论文模板
作者常见问题
 
审稿政策
审稿常见问题
 
编委审稿流程
编委审稿常见问题
    友情链接
友情链接
更多....  
 
农业生物技术学报  2014年 22卷 12期  刊出日期:2014-12-05
 
研究论文与报告
中间锦鸡儿CiMYBJ2基因克隆及表达分析
Cloning and Expression Analysis of CiMYBJ2 Gene from Caragana intermedia
邢丹丹1,3,韩晓敏2,冯宗琪2,杨杞2,齐力旺2,刘福军2,王瑞刚2,李国婧1,3
2014, 22(12): 1514-1524  |  Full text (HTML) (1 KB)  |   PDF  (860 KB)  ( 296 )
摘要
MYB转录因子是植物体内最大的转录因子家族之一,参与植物生长发育的调控、对逆境的响应等生理过程。本研究通过RACE技术从中间锦鸡儿(Caragana intermedia)中克隆了一个MYB转录因子CiMYBJ2(GenBank登录号:KJ937783),并对其在植物中的表达及其启动子进行了初步研究。本研究克隆得到该基因cDNA全长1 368 bp,3'UTR长196 bp,5'UTR长203 bp。其中开放阅读框长969 bp,编码一个含322个氨基酸的亲水蛋白。gDNA序列长1 285 bp,有2个内含子和3个外显子。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分析了CiMYBJ2的表达模式,结果发现,在高温、脱水、NaCl、干旱等处理条件下,CiMYBJ2基因对不同胁迫均有响应。在高温处理后,CiMYBJ2基因的表达量在1和3 h明显降低,之后维持一个较低值,在不同时间点基因表达量与0 h相比差异均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在脱水处理1 h后CiMYBJ2基因的表达量上升,且与0 h相比差异极显著(P<0.01),然后逐渐降低,在3 h CiMYBJ2基因的表达量与0 h相比差异不显著(P>0.05),在8和12 h该基因的表达量与0 h相比差异均达到极显著(P<0.01),在24 h的表达量是0 h的一半,且差异显著(P<0.05);在NaCl处理1 h后CiMYBJ2基因的转录水平开始增加,3 h达到最高,之后总体呈下降趋势,在8 h表达量最低,在1、3、8和24 h该基因的表达量与0 h相比差异极显著(P<0.01),在12 h CiMYBJ2基因的表达量与0 h相比差异不显著(P>0.05);干旱处理6 d后,CiMYBJ2基因的表达量上升,之后一直下降,且与0 d相比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15 d表达量最低。研究结果暗示CiMYBJ2基因可能在植物对胁迫的响应过程中起作用。利用染色体步移技术克隆了中间锦鸡儿CiMYBJ2基因启动子序列,长度为873 bp,分析显示,该启动子具有响应多种非生物胁迫的顺式作用元件。研究结果为进一步研究CiMYBJ2基因功能和表达调控提供了依据。
橡胶树甾醇14α-去甲基化酶基因(HbCYP51)的克隆及机械损伤和外源激素对其表达的影响
Cloning of Sterol 14α-demethylase Gene (HbCYP51) and Effects of Mechanical Damage and Exogenous Phytohormones on Its mRNA Expression in Hevea brasiliensis
吴春太1,黎瑜1,代龙军1,聂智毅1,康桂娟1,曾日中1,2
2014, 22(12): 1525-1535  |  Full text (HTML) (1 KB)  |   PDF  (4610 KB)  ( 210 )
摘要
甾醇14α-去甲基化酶(sterol 14α-demethylase, CYP51)是细胞色素P450家族的重要成员之一。基于从巴西橡胶(Hevea brasiliensis)胶乳转录组文库分离出的目的基因,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研究橡胶树在不同机械损伤(割次)中和外施乙烯利和茉莉酸后,其胶乳中HbCYP51 mRNA表达差异,探讨不同刺激方式和水平对HbCYP51基因表达的影响。BLAST结果表明,本研究克隆了1个与细胞色素P450相关的基因,该基因与毛果杨(Populus trichocarpa)(90%)和苹果(Malus domestica)(88%)中已报道的CYP51同源性最高,命名为HbCYP51(GenBank登录号: KM203677),含有3个外显子和2个内含子,其cDNA全长2 305 bp,包括1 461 bp的开放阅读框(ORF),推测编码1个含486个氨基酸的蛋白。定量RT-PCR分析表明,胶乳HbCYP51基因是诱导型表达,并被割胶、乙烯利和茉莉酸调控表达,其中受24 h茉莉酸诱导上调表达最显著(P<0.01),首次证明了割胶、乙烯利和茉莉酸可激活HbCYP51的表达。相关性分析表明,割胶刀次与HbCYP51基因的表达量和胶乳产量均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而胶乳产量与HbCYP51基因的表达量无显著相关。研究结果初步说明,HbCYP51可能是巴西橡胶的重要防御因子,直接或间接参与对割胶和乙烯利的防御反应。
摘除卵巢对母山羊肾周脂肪中脂肪酸组成及相关基因mRNA表达量的影响
Effects of Ovariectomy on the Fatty Acid Composition and the mRNA Expression of its Related Genes in Perirenal Adipose from Female Goat
张磊1,王燕燕1,周占琴1,付明哲2,李广3,安宁2,张锁良4,尹海科4,王忠林4,张胜刚4
2014, 22(12): 1544-1552  |  Full text (HTML) (1 KB)  |   PDF  (308 KB)  ( 243 )
摘要
公羊去势(摘除睾丸)作为一项十分成熟的生产技术,在畜牧生产上得到了非常广泛的应用,但是有关母山羊(Capra hircus)去势的研究还不多。本研究旨在探讨去势对母山羊血清中血糖、甘油三酯、总胆固醇水平,肾周脂肪组织中脂肪酸的组成以及对乙酰CoA羧化酶(acetly-CoA carboxylase, ACC)、脂肪酸合成酶(fatty acid synthase, FAS)、脂蛋白酯酶(lipoprotein lipase, LPL)和激素敏感酯酶(hormone sensitive lipase, HSL)基因表达的影响。将体重相近的5月龄母山羊摘除卵巢后测定其血糖、甘油三酯、胆固醇水平;采用Agilent-6890N气相色谱仪测定其肾周脂肪组织中脂肪酸的组成;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相对定量方法检测FAS、ACC、LPL和HSL mRNA的相对表达量。结果表明,摘除卵巢后,母山羊血清中血糖、甘油三酯和总胆固醇水平较对照组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且在整个实验过程中保持稳定;肾周脂肪组织中总饱和脂肪酸和4种饱和脂肪酸(SFA)(癸酸(C10∶0)、十五碳酸(C15∶0)、棕榈酸(C16∶0)和木质素酸(C24∶0))的比例(P<0.05或P<0.01)显著降低;肾周脂肪中总单不饱和脂肪酸(MUFA)和总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的比例与对照组差异不显著(P>0.05),但是表现出了一种上升的趋势,油酸(C18∶1)比例显著上升(P<0.05);脂肪酸代谢相关基因中LPL mRNA表达量显著提高(P<0.05),ACC和FAS基因的表达量极显著提高(P<0.01),HSL基因的表达量显著降低(P<0.05)。摘除卵巢不会打破母山羊血清中血糖、甘油三酯、总胆固醇的平衡,可能通过影响肾周脂肪组织中脂肪酸代谢相关基因(FAS, ACC, LPL和SHL)mRNA的表达,降低肾周脂肪中饱和脂肪酸的比例,有利于改善羊肉的风味。本研究结果为揭示摘除母山羊卵巢改善肾周脂肪中脂肪酸的构成提供基础资料。
黄芩苷对热应激条件下猪近端肾小管(LLC-PK1)细胞凋亡率及B细胞淋巴瘤-2基因(Bcl-2)和Bcl-2相关X蛋白基因(Bax)表达的影响
Effects of Baicalin on Expression of B-cellymphoma-2 (Bcl-2) and Bcl-2 Assaciated X Protein Gene (Bax) and Apoptosis Rates of Pig Kidney Proximal Tubular (LLC-PK1) Cells Subjected to Heat Stress
孙春玲,国晓瞳,赵园,陈健伟,丛霞,王新,姜忠玲,高善颂,田文儒
2014, 22(12): 1553-1560  |  Full text (HTML) (1 KB)  |   PDF  (2151 KB)  ( 281 )
摘要
为探讨不同浓度黄芩苷对热应激条件下猪近端肾小管细胞(pig kidney proximal tubular cells, LLC-PK1)细胞凋亡率及B细胞淋巴瘤/白血病-2基因(B-cellymphoma -2, Bcl-2)和Bcl-2相关X蛋白基因(Bcl-2 associated X protein, Bax)表达的影响,将培养的LLC-PK1细胞随机分为7个组,Ⅰ组为37 ℃空白对照组,Ⅱ组为42 ℃单纯热应激1 h组,Ⅲ、Ⅳ、Ⅴ、Ⅵ和Ⅶ组分别为用不同浓度黄芩苷(0.01、0.1、1、10和100 μg/mL)处理组后42 ℃热应激1 h组,运用实时荧光定量PCR 和Western blot分别检测Bcl-2和Bax基因及蛋白的表达,流式细胞仪(Annexin V-FITC/PI双染法)检测细胞凋亡率。结果表明,与Ⅰ组相比,Ⅱ组能显著诱导LLC-PK1细胞Bcl-2 mRNA的表达(P<0.05),极显著诱导细胞Bax mRNA和蛋白的表达(P<0.01),能极显著降低细胞Bcl-2和Bax mRNA和蛋白的比值(P<0.01),极显著增加细胞凋亡率(P<0.01),但对细胞Bcl-2蛋白的表达无显著影响(P>0.05)。黄芩苷处理组与Ⅱ组相比,Ⅳ、Ⅴ和Ⅵ组LLC-PK1细胞Bcl-2 mRNA的表达量均升高,其中Ⅴ组差异极显著(P<0.01),Ⅳ及Ⅵ组差异显著(P<0.05),Ⅲ及Ⅶ组差异不显著(P>0.05),而细胞Bcl-2蛋白的表达量与Ⅱ组相比均差异不显著(P>0.05);同样与Ⅱ组相比,黄芩苷处理的各组细胞Bax mRNA及蛋白的表达量均降低,其中Ⅴ及Ⅵ组差异极显著(P<0.01),其余各组差异显著(P<0.05);除Ⅲ组外,其他各组细胞Bcl-2和Bax mRNA及蛋白的比值与Ⅱ组相比均显著升高(P<0.05),其中Ⅴ组细胞Bcl-2和Bax蛋白的比值差异极显著(P<0.01);细胞凋亡率仅有Ⅲ组与Ⅱ组相比差异不显著(P>0.05),而Ⅴ及Ⅵ组细胞凋亡率极显著低于Ⅱ组(P<0.01),其余的Ⅳ和Ⅶ组显著低于Ⅱ组(P<0.05)。一定浓度范围内的黄芩苷(0.1~100 μg/mL)可能通过下调热应激条件下LLC-PK1细胞Bax的表达,从而提高Bcl-2和Bax的比值,降低细胞的凋亡率,对细胞起到保护作用。本研究从分子水平研究黄芩苷缓解热应激对猪LLC-PK1细胞的损害作用,可为明确其解热机制提供理论基础,并为其在临床上的应用提供有价值的参考资料。
绒山羊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5基因(FGF5)毛囊特异性表达载体的构建及转染胎儿成纤维细胞
Construction of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 5 Gene (FGF5) Hair Follicle Specific Expression Vector and Transfected into Cashmere Goat (Capra hircus) Fetal Fibroblast Cells
康健1,胡广东1,权富生2,张涌1
2014, 22(12): 1536-1543  |  Full text (HTML) (1 KB)  |   PDF  (1831 KB)  ( 303 )
摘要
绒山羊的绒毛品质、产量与皮肤毛囊的生长发育密切相关。本研究旨在构建绒山羊(Capra hircus)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5基因(fibroblast growth factor 5, FGF5)的毛囊特异性表达载体,并证明其表达的有效性。分别以绒山羊基因组和cDNA为模板,利用PCR方法克隆角蛋白关联蛋白6-1(keratin associated protein 6-1, KAP6-1)基因的启动子和FGF5基因的编码区序列(coding sequence, CDS),并将这两个元件连接到去除CMV启动子的真核表达载体pEGFP-N1上,FGF5与增强绿色荧光蛋白(enhanced 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 EGFP)基因表达框之间以猪捷申病毒(Porcine teschovirus, PTV)2A(P2A)相连,构建毛囊特异性表达载体pEGFP-N1-KF。表达载体转染绒山羊胎儿成纤维细胞后,对细胞表达产物进行q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酶切鉴定结果表明,载体pEGFP-N1-KF构建成功;qRT-PCR结果表明,FGF5正常表达;Western blot结果显示,P2A能够有效剪切FGF5和EGFP融合蛋白。表明成功得到了绒山羊FGF5基因的毛囊特异性表达载体并在绒山羊胎儿成纤维细胞中能正常表达。本实验为进一步研究绒山羊FGF5基因在毛囊发育和周期调控中的作用提供了技术支持。
非生物胁迫下多年生黑麦草qRT-PCR分析中内参基因的选择
Reference Genes for qRT-PCR in Perennial Ryegrass (Lolium perenne L.) Under Various Abiotic Stresses
严海东1,2,蒋晓梅2,张新全2,黄琳凯2
2014, 22(12): 1494-1501  |  Full text (HTML) (1 KB)  |   PDF  (2809 KB)  ( 219 )
摘要
提高实时荧光定量PCR(Real-time quantitative PCR, qRT-PCR)准确性的先决条件是选择表达稳定性较高的内参基因。本研究以多年生黑麦草(Lolium perenne L.)为材料,利用qRT-PCR技术检测翻译起始因子4A(eukaryotic initiation factor 4 alpha, eIF4A)、TNF结合蛋白Ⅰ(Tat binding protein-1, TBP-1)、泛素连接酶(ubiquitin-conjugating enzyme, E2)、多聚泛素酶基因(ubiquitin, UBQ)、生物钟受体蛋白(zeitlupe, ZTL)和甘油醛三磷酸脱氢酶(glyceraldehyde-3-phosphate dehydrogenase, GAPDH)6个候选内参基因在不同非生物胁迫下的表达情况。运用geNorm(ver. 3.5)、Normfinder(ver. 0.953)、BestKeeper(ver. 1.0)、Delta Ct和RefFinder软件综合分析表明,在干旱、盐、热胁迫及ABA处理下,eIF4A基因表达稳定性最高;在涝胁迫下,UBQ基因表达稳定性最高。因此,eIF4A和UBQ候选基因可作为不同胁迫下的内参基因,为进一步开展多年生黑麦草基因表达的定量研究了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利用简单重复序列(SSR)标记分析太湖稻区现代粳稻品种的遗传多样性
Genetic Diversity Analysis of Modern Japonica Rice (Oryza satiua L.) from Taihu Area Based on Simple Sequence Repeat (SSR) Markers
罗兵1,徐港明1,孙海燕1,杨志刚2,沈宗根1,高阳1,王小虎3,端木银熙4
2014, 22(12): 1502-1513  |  Full text (HTML) (1 KB)  |   PDF  (2350 KB)  ( 207 )
摘要
太湖地区有丰富的粳稻(Oryza satiua ssp. japonica)种植资源,随着品种大面积推广应用,育种材料的遗传基础趋窄,相似性增高,使粳稻育种突破困难。本研究利用分布于水稻(Oryza satiua L.)12条染色体上的24对简单重复序列(simple sequence repeat, SSR)引物对太湖地区的42份粳稻品种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有23对SSR引物在42份粳稻材料间表现出多态性;23对引物共检测到105个等位基因,每对SSR引物检测到等位基因为2~8个,平均为4.57个,有效等位基因共有56.43个,平均每个位点为2.45个。每个多态位点的多态信息含量(polymorphism information content, PIC)变幅为0.083 0~0.807 9,平均为0.496 6;每个粳稻材料多态性位点数的变幅为6~19,等位基因总数的变幅为27~55;42份粳稻品种间的遗传相似系数变幅为0.391~0.990,平均为0.610,遗传相似系数在0.50~0.80之间的材料占全部的74.45%,供试材料相似度高;非加权配对算术平均法(unweighed pair group method with arithmetic mean; UPGMA)聚类结果显示,遗传相似系数为0.50,42份粳稻材料可以分为两个类群,一个类群包含19份常规粳稻,另一个类群包括其他23份杂交粳稻。结果显示,太湖地区的粳稻品种总体上遗传背景相似度高,遗传多样性不够丰富,育种工作有待进一步加强新的基因资源引进和利用,创新水稻育种材料。本研究结果为新品种选育提供技术支持和理论根据。
小麦光周期基因TaCO9-1A的克隆、功能标记开发及其与冬春性关系的研究
Molecular Cloning and Functional Maker Design of TaCO9-1A Gene Associated with Spring-winter Habit in Wheat (Triticum aestivum L.)
冉从福,邵慧,余静,寇程,李扬,李立群,李学军
2014, 22(12): 1471-1481  |  Full text (HTML) (1 KB)  |   PDF  (2056 KB)  ( 258 )
摘要
光周期是植物从营养生长转为生殖生长的重要影响因子, CO(constans)基因在模式植物拟南芥(Arabidopsis thaliana)的光周期途径中起重要作用。本研究利用同源克隆技术从普通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宁春4号中克隆了CO同源基因TaCO9-1A(GenBank登录号: KM236233)的gDNA(genomic DNA)及cDNA(complementary DNA)。TaCO9-1A的全长编码区(coding sequences, CDS)为876 bp,编码291个氨基酸,含有CO-like蛋白家族典型的CCT结构域,但不含B-box结构域;系统进化分析表明,TaCO9-1A蛋白与水稻(Oryza sativa L.)Ghd7及大麦(Hordeum vulgare L.)HvCO9位于同一分支;蛋白质空间结构分析表明,其CCT结构域的NF-YA2区域较为保守;TaCO9-1A原核表达蛋白分子量为31 kD,与预测结果一致;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TaCO9-1A在普通小麦抽穗期的根、茎、叶及幼穗均有表达,但根部表达量较低,相对表达量依次为叶>茎>幼穗>根。比较该基因在冬春性不同品种中的核酸序列发现,冬性品种第二外显子存在6个碱基的缺失,针对该差异开发了分子标记,在25份冬春性不同的小麦品种中扩增出511和517 bp两种带型,分别与这些品种的冬春性及在杨凌地区两年的抽穗及开花时间早晚显著相关。本研究结果表明,TaCO9-1A在小麦春化作用和光周期途径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为研究小麦光周期途径和春化作用途径提供了基础资料,有助于揭示TaCO9-1A调控小麦冬春性及成熟期的分子机理。
鸿雁线粒体DNA全基因组序列测定及分析
Completely Sequencing and Gene Organization of the Anser cygnoides Mitochondrial Genome
穆春宇1,黄正洋1,陈阳1,王彬1,苏燕辉1,李洋1,孙志明2,徐琪3,赵文明1,陈国宏3
2014, 22(12): 1482-1493  |  Full text (HTML) (1 KB)  |   PDF  (2764 KB)  ( 485 )
摘要
线粒体基因组(mitochondrial genome, mtDNA)具有进化速率快、多态性丰富、无重组、母系遗传等特点,是开展群体遗传学、系统发育学、分子生态学、分类学等研究的理想分子标记。本研究根据鸿雁(Anser cygnoides)同属近缘物种豆雁(Anser fabalis)线粒体全基因组序列(EU009397.1)设计引物,采用直接测序技术对鸿雁线粒体基因组全序列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显示,鸿雁线粒体基因组序列(GenBank登录号: KJ124555)全长16 739 bp,包含22个tRNA、2个rRNA基因、13种蛋白质编码基因和一个D-loop区。碱基组成T占22.49%,C占32.24%,A占30.21%,G占15.06%,无明显的AT偏好性。22种tRNA都为典型的三叶草结构,参照原鸡(Gallus gallus)、黑尾地鸦(Podoces hendersoni)的12SrRNA,对鸿雁12SrRNA的二级结构进行了预测,含有4个结构域、37个茎环和13个突出部。对D-loop控制区序列分析发现,含有LSP/HSP、ETAS1-2、Goose hairpin、E-box、F-box、D-box、C-box、Bird similarity-box、CSB1-box、CSB-like和OH。以原鸡作为外群,采用邻接法(N-J)和最大拟然法(ML)算法以及贝叶斯法,基于线粒体基因组全序列分别构建系统进化树,结果显示,鸿雁与灰雁(Anser anser)、豆雁(Anser fabalis)、白额雁(Anser albifrons)和加拿大黑雁(Branta canadensis)处于一个分支,亲缘关系较近。该研究结果丰富了鸭科线粒体基因组全序列,为研究鸿雁的系统发生和分子进化研究以及种质资源保护和合理利用提供新的基础资料。
专家论坛
DNA技术在农业上的应用
Applications of DNA Technologies in Agriculture
房经贵
2014, 22(12): 1463-1470  |  Full text (HTML) (1 KB)  |   PDF  (289 KB)  ( 404 )
摘要
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基于DNA分子的多种技术在提高作物育种效率、保护种质资源、改善农产品品质、提高农产品产量和保护生态环境等方面都显示出很大潜力,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日趋重要。为更好地了解DNA技术在农业上的应用情况,并达到促进DNA技术为现代化农业服务的目的,本研究对DNA分子标记技术、转基因技术以及基因信息等在农业上的应用进行了较有特点的介绍,并对其发展前景作了进一步展望。
研究评述与展望
转基因生物对肠道微生物影响的研究进展
Research Progress in the Intestinal Health About Genetically Modified Organisms
元延芳1,邹世颖2,郎天琪3,徐国建3,贺晓云3,4,黄昆仑5
2014, 22(12): 1561-1566  |  Full text (HTML) (1 KB)  |   PDF  (271 KB)  ( 325 )
摘要
肠道微生物平衡对于维持机体的生理平衡发挥重要作用,与宿主的营养代谢、免疫调节有着重要的关系。肠道健康直接反映机体的健康状态。外源物质可通过肠道菌群、肠壁通透性、粘膜免疫、肠道代谢物等影响机体健康。对转基因生物进行肠道健康的安全评价可以监测转基因生物通过肠道产生的非期望效应,为转基因生物的安全性提供有力保证。本研究汇总了近年来国内外对转基因生物在肠道微生物平衡方面的研究,完善了非期望效应的评价内容,在一定程度上也进一步完善了转基因生物安全评价体系。
研究资源与技术改进
快速鉴定主要禽类性别的一对新的通用引物
Rapid-Sexing Poultries via a New Pair of Universal Primers
刘宏祥1,胡艳1,姬改革2,李慧芳3
2014, 22(12): 1567-1574  |  Full text (HTML) (1 KB)  |   PDF  (1413 KB)  ( 326 )
摘要
家禽的性别一般可以通过翻肛法或其他常规方法进行。翻肛方法对个体的应激较大,而且鹅、鸽等家禽进行翻肛鉴定错误率较高。本研究针对禽类性染色体上的染色质解螺旋蛋白DNA结合蛋白 1(chromodomain helicase DNA binding protein 1, CHD1)基因,设计了一对引物gCHD,对鸡(Gallus gallus)、鸭(Anas platyrhynchos)、鹅(Anser anser)和鸽(Columba livia)的性染色体CHD1基因进行PCR扩增。扩增结果显示,雄性禽类只有一条带,雌性禽类有两条带,其中较长的带与雄性的条带位置相同。对扩增产物进行克隆测序,序列分析结果表明,较长的条带序列位于Z染色体,命名为CHD1-Z条带;较短的条带序列位于W染色体,命名为CHD1-W带。在鉴定的4个禽类物种中,CHD1-Z条带与CHD1-W条带大小相差均为150 bp左右,其缺失的序列位于内含子中。结果表明,设计的gCHD引物可以作为禽类的通用引物,通过扩增产物凝胶电泳后的条带数目可快速、准确地鉴定禽类的性别。该方法可以提前鉴定出禽类的性别,提高养殖效率;而且为特定性别的胚胎研究提供了可靠的性别鉴定手段。
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筛选新蚜虫疠霉内参基因
Reference Gene Selection for Quantitative Real-time PCR in Pandora neoaphidis
薛承美1,解廷娜1,叶素丹2,陈春1
2014, 22(12): 1575-1583  |  Full text (HTML) (1 KB)  |   PDF  (939 KB)  ( 335 )
摘要
内参基因的准确选择是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进行准确分析基因相对表达量的前提。虫霉目真菌新蚜虫疠霉(Pandora neoaphidis)是重要蚜科专化性病原真菌,经常引发多种作物上蚜虫种群的流行病。本研究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了新蚜虫疠霉ARSEF 5403中3个传统管家基因18SrRNA(18S)、 28SrRNA(28S)和延伸因子1α相似蛋白(elongation factor-1 alpha-like protein, EF1) mRNA表达差异情况,并利用geNorm、NormFinder和BestKeeper软件综合分析了其在4个生长阶段(分生孢子、萌发管时期、短菌丝和长菌丝)和3种营养条件(GLEN培养基、OS-SDB培养基和Grace培养基)下表达的稳定性。结果表明,基于公共数据库序列设计的候选内参基因的引物具有良好的扩增效率和特异性。经geNorm软件分析,新蚜虫疠霉在不同生长阶段和不同营养条件下3个候选内参基因的平均表达稳定性(M值)分别为:18S(0.457)>28S(0.534)>EF1(0.749)和18S(0.389)>28S(0.557)>EF1(0.607)。利用NormFinder软件分析,新蚜虫疠霉不同生长阶段和不同营养条件下3个候选内参基因的平均M值分别为:18S(0.084)>28S(0.264)>EF1(0.509)和18S(0.118)>28S(0.355)>EF1(0.403)。而BestKeeper软件分析得到的稳定性等级有所差异,在不同生长阶段和不同营养条件下候选内参基因28S表达最稳定,18S次之,EF1最不稳定。综合分析3款软件对荧光定量PCR结果的稳定性等级的平均值,得出在不同生长阶段和不同营养条件下候选内参基因18S表达最为稳定。筛选出的18S可作为分析新蚜虫疠霉基因表达差异的一个较为可靠的内参基因,同时为后续研究新蚜虫疠霉的生长、毒力相关基因的表达分析研究提供技术支持。
环介导等温扩增联合横向流动试纸条可视化检测海豚链球菌方法的建立
Visual Detection of Streptococcus iniae Based on Loop-mediated Isothermal Amplification Combined with a Lateral Flow Dipstick
王瑞娜1,周前进2,陈炯3
2014, 22(12): 1584-1594  |  Full text (HTML) (1 KB)  |   PDF  (3031 KB)  ( 405 )
摘要
海豚链球菌(Streptococcus iniae)是一种革兰氏阳性球菌,呈β溶血,可感染多种淡水和海洋鱼类。本研究利用环介导等温扩增技术(loop-mediated isothermal amplification, LAMP)进行核酸扩增,通过横向流动试纸条方法 (lateral flow dipstick, LFD)实现检测,建立了一种可应用于海豚链球菌快速检测的LAMP-LFD技术。该技术以海豚链球菌促旋酶B亚单位(gyrase subunit B, gyrB)基因为检测靶标,设计 3对引物进行由生物素标记的LAMP扩增反应,产物经异硫氰酸荧光素(fluorescein isothiocyanate, FITC)标记的探针杂交后,在LFD上完成检测。经优化的核酸扩增最适条件为65 ℃反应30 min,在此条件下,阳性扩增起始时间与模板浓度之间呈典型的线性相关性。从核酸扩增反应开始到LFD显色,整个检测时程只需40 min左右,比常规PCR技术缩短约2 h。LAMP-LFD能特异性地检出海豚链球菌,针对病原纯培养物的检测灵敏度为8.70×101 cfu/mL,是LAMP检测的10倍、常规PCR检测的100倍。以灵敏度浓度(8.70×101 cfu/mL)的海豚链球菌基因组DNA为模板进行的LAMP-LFD结果显示该方法具有良好的重复性。针对人工污染花鲈(Lateolabrax japonicus)肝组织的检测灵敏度为4.35×103 cfu/mL,同样为常规PCR检测方法的100倍。利用本方法可成功从患病花鲈的组织样品中检测出海豚链球菌,检测结果与常规的细菌分离鉴定方法结果一致。因此,利用LAMP-LFD能特异、准确、高效地检测出海豚链球菌,而且操作简单、费用低、耗时短,有望成为海豚链球菌的常规检测方法。
 
版权所有 © 2014 《农业生物技术学报》编辑部   京ICP备11035905号-3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圆明园西路2号中国农业大学生命科学楼1053室 邮编:100193
电话:010-62733684 传真:010-62731615 E-mail: nsjxb@cau.edu.cn